1
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又因為克什米爾打起來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三天結束。
圍繞克什米爾的沖突,不同于巴以沖突和俄烏戰爭,注定只是小打小鬧。
巴以沖突的不可調和原因有三,一是猶太人流浪千年后于近代燃起的復國主義烈焰,這股烈焰因希特勒屠戮600萬猶太人的暴行而火上澆油變得不可遏制;二是美國和以色列互相控制,彼此交融。以色列是美國嵌入中東的一枚釘子,是大棋局戰略的一部分,是深層政府軍工復合體的大買賣,再者,猶太精英控制了美國各行各業,自認羅馬帝國后裔的美國權力精英,將拯救猶太人視作對歷史的回響和共鳴(歷史上羅馬帝國曾收留猶太人,專門設了一個供猶太人居住的猶太省)。三是阿拉伯國家的復仇,阿拉伯帝國曾經的輝煌,令現在客觀上式微的他們不可能甘心認命,世間的一個真理,一個帝國在強盛時往往寬容,衰落時則變得激進,當下各種恐怖主義的泛濫,某種程度是力量對比相差太大,只能采取極端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利益,換言之,哈馬斯也未必想成為哈馬斯,奈何弱肉強食的世界是不講道理的,面對拿著圣經當地契又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唯有出此下策。
俄烏戰爭則是蘇聯解體的余震,在這個被普京稱為“20世紀人類最大地緣災難”的事件中,俄羅斯作為蘇聯帝國的主要繼承者,隱忍了三十年,每個俄羅斯人心中都有一股憤憤不平之氣,畢竟,蘇聯的解體一方面是自身的充斥教條主義的計劃經濟導致,另一方面是美國的“杰作”,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話說,美國為了瓦解蘇聯花了2萬億美元,趁蘇聯解體之時,在歷史上東倒西歪的烏克蘭趁機在分家中占了大大的便宜,在分家時分給烏克蘭的領土里,克里米亞和烏東許多地區都是蘇聯時期斯大林、赫魯曉夫等領導人為了維系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兄弟情”傾情贈送給烏克蘭的,前提是烏克蘭和俄羅斯共處在蘇聯大家庭,誰料,蘇聯解體,兄弟情變成塑料兄弟情,俄羅斯人在對自己極其不利的“分家”中因為當時自身的衰弱不得已吞下了苦果咽下了苦水,但這不代表它在恢復元氣后不會秋后算賬,蘇聯剛解體時,普京的恩師索布恰克說過一句話,俄烏之間必有一戰。這就是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多而普京的支持率越來越高的原因所在。
比起巴以沖突和俄烏戰爭這兩大當下世界的主要紛爭,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的“戰爭”自然就是茶杯風暴,小打小鬧了,這個由著名“攪屎棍”大英帝國留下的“分家后遺癥”,既沒有軍工復合體的深度參與,也沒有歷史中完全不可調和的劇痛,而作為克什米爾沖突中作壁上觀的最近的最有影響的大國——中國,反而是為了自己正在進行中的復興大業期望周邊區域保持和平的。
正因如此,南亞注定無戰事。
2
被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的克什米爾,位于喜馬拉雅山脈,面積約22.3萬平方公里。
二戰后,英國殖民體系漸次崩塌,作為當年所謂英女皇王冠上的最璀璨明珠的“印度”,成了時代的幸運兒,迎來獨立的機遇。
按照1947年的《印巴獨立法案》的劃分計劃,克什米爾可自行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英國殖民者深知克什米爾地區民族復雜,擺明了不愿趟這趟渾水。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克什米爾本來是有自己的“皇帝”的,那邊的叫法是——大君,這位大君原想保持獨立,奈何夾在印巴中間,不能自主,巴基斯坦的武裝部隊一上來,大君就慌了,抱印度大腿,發布聲明,讓克什米爾加入印度。
由此,開啟了打打停停、延宕半個多世紀的克什米爾沖突。
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實力不像俄羅斯和烏克蘭那般懸殊,所以雙方打仗只能是互有勝負,誰都無法單獨占領克什米爾全境,當下,克什米爾分成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
在這兩個地區中,經常動蕩不安,成為沖突導火索的是三哥控制的那片地,即印控克什米爾。
為啥印控克什米爾老出事呢,因為此地的穆斯林人口超過了6成,是印度唯一一個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
少數駕馭多數,需要一點統治的智慧,三哥在前期也是這么做的,根據印度憲法第370條,印控克什米爾擁有獨立邦旗和法律,具有高度自治權。
饒是如此,印控克什米爾也是沖突頻發,三十年來,當地持續爆發武裝叛亂,死者以萬計。
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支持克什米爾分離主義武裝,巴方則一再否認。
雖然不太平,但勉強對付是可以的。
問題出在2014年,莫迪上臺了。
中國網友喜歡戲謔莫迪為老仙,但這個老仙其實實力是有的,尤其會搞經濟,印度這些年來的GDP保持高速增長,乃至截止目前,努把力的話,可以坐中美之后的第三把交椅。。
只是印度若想復興,騷瑞,用詞不當,印度歷史上多受外族蹂躪,幾乎沒有“興”過,所以不能叫“復興”,如果印度若想“首興”,比起中國,它有一個天然的缺陷,那就是種姓制度疊加碎片化多民族的“落后硬件”拖了后腿,對此,莫迪為了將這些破碎的、千溝萬壑般的印度現實整合成一個國家興盛所必須的“印度主體民族”,就得下點猛料了。
這個猛料就是鼓吹窮兵黷武的擴張主義,將國內的種姓矛盾和民族矛盾轉移為一致對外的擴張激情,只是光鼓吹容易淪為嘴炮,所以還要再恰當的時機動一動手。
因此,莫迪上臺后,隔三差五在中印邊界搞搞震,但歷史和現實都教育了莫迪,在中國面前捋虎須是要冒著極大風險的,也是討不到什么便宜的,鬧不好就像1962年的中印戰爭一樣,把“挑事入侵”打成了“首都保衛戰”,。
正因如此,莫迪才打起了克什米爾的主意,借著克什米爾紛爭,與巴基斯坦干一架,以最小的代價煽動印度民族主義,彌補“大國夢”的硬件缺陷。
基于這個目的,莫迪在2019年取締了印控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進一步打開了印巴沖突的潘多拉魔盒。
求仁得仁,2025年4月27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如莫迪所愿,發生了暴力沖突。
莫迪終于可以“光明正大”開打了,5月7日,印度空襲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多個據點。
只是天不從人愿,莫迪滿以為可以打個漂亮仗,結果讓依托中國軍工技術的巴基斯坦“反殺”,殲-10C大勝“陣風”,無人機甚至干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
莫迪見狀,連夜叫停,收兵認慫。
3
莫迪敢于驟然開打,肯定是抱了必勝的信心的。
從印巴的軍事力量對比來看,莫迪的信心倒也不是空穴來風。
核武器方面,印度擁有172枚核彈頭,巴基斯坦擁有170枚,算是旗鼓相當,只是核武器主要的作用是威懾,幾乎沒有下場的可能。
從核威懾來看,印巴打了平手。
再看國防預算,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4年的報告,印度的國防支出是巴基斯坦的9倍。印度勝出。
兵力方面,印度擁有超過140萬名現役軍人,位居全球第四,相形之下,巴基斯坦的現役軍人只有65.4萬人。印度再次勝出。
陸軍裝備方面,巴基斯坦擁有2600多輛坦克,印度擁有4200多輛坦克,差不多是巴基斯坦的一倍。印度仍然勝出。
空軍方面,印度擁有2229架軍用飛機,包括513架戰斗機和130架轟炸機,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軍機比印度少了830架。印度還是勝出。
海軍方面,印度擁有293艘艦艇,規模是巴基斯坦的兩倍以上。印度又勝出。
無人機方面,印度無人機數量多于巴基斯坦,未來幾年內將運作5000架無人機,而巴基斯坦的無人機更具實戰經驗,自2015年起就用于反恐行動,可能也更先進(從中國進口)。無人機這塊算打個平手,或者說,巴基斯坦略勝一籌。
當莫迪看著印巴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大概覺得無論從哪方面看,印度都會是戰勝的那方,所以才悍然發動空襲,挑起戰爭,但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戰場的實際勝負從來不是從紙上談兵的“力量對比”分析出來的。
戰場瞬息萬變,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戰術奇襲的運用,對戰爭的勝負都起著重要作用,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歷來都存在,古有赤壁之戰的5萬孫劉聯軍大敗20萬曹操軍隊(號稱百萬),現有六日戰爭中的以色列在短短六天里以不到9萬兵力擊敗阿拉伯30萬大軍。
眼下印巴的“3日戰爭”,將載入這類不算冷門的戰爭史。
這次印度的失敗和巴基斯坦完勝,除了有賴中國生產的殲10-C戰斗機,以及巴基斯坦的具體戰術和實戰經驗,更因為印度發動“戰爭”的初心(目的)所致。
斯大林在二戰之后有句名言,戰爭的勝負是在工廠里決定的。當時,美國軍工廠的效率是德國法西斯的好幾倍,這是斯大林得出該結論的論據所在。
若按照斯大林這句話,印度的GDP是巴基斯坦的12倍;印度的軍費開支是巴基斯坦的9倍,由此觀之,印度應該是穩贏的。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斯大林這個關于軍工廠生產力和勝負的論斷,有一個假定的前提,即戰爭雙方是在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
而印巴在克什米爾的沖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戰爭,只是局部利益之爭,對于莫迪而言,如上文所說,更是一種提振國內士氣和彌補種姓制度和多民族現實短板的“小花招”而已,具有非常大的投機性,因此,對于戰爭結果,贏了就見好就收,輸了就及時止損,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盤梭哈。
若印巴戰爭持續下去,對印度的傷害要遠遠大于巴基斯坦,本就舉債度日的巴基斯坦無非是日子更苦一些,而印度則可能葬送它幾十年來苦心孤詣的“大國夢”,屆時莫迪也會因為發動戰爭的決斷淪為印度的“歷史罪人”。
講真,莫迪抱著這種“投鼠忌器”的心態打一場投機主義的爛仗,從一開始,印度就輸了。
全文完
本文作者:哲空空,一個玉樹臨風的歷史學家,著有《大時代博弈》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