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聊印巴沖突,尤其是5月7日空戰的事,因為它的影響會非常深遠。
看了很多評論,各路大V、媒體都有分析,但在我這個從事十幾年電子戰的老兵看來,大部分沒搞明白殲10C如此神勇的深層次原因。對于這次空戰的意義也缺乏思考。
整理一下戰斗過程。
5月7日凌晨,印度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派出2架米格29對巴基斯坦控制區域發射導彈。
巴基斯坦地面防御系統反擊,并擊落1架米格29。隨后印度空軍又派出2架米格21、4架陣風戰機,巴基斯坦立即反應并先后升空5架殲10C。
先升空的3架殲10C正面迎敵,后升空的2架殲10C側面開火發射PL15,分別擊落1架米格21、1架陣風戰機。
隨后,印度空軍采取添油戰術,派出2架蘇30、4架陣風戰機,巴基斯坦再升空6架戰機(可能有梟龍)。
印度第二批次戰機起飛不久后,第一批次戰機中再次被擊落1架陣風戰機;第二批次中的蘇30臨近戰斗空域時,再次被擊落1架蘇30;第二批次的4架陣風戰機進入戰斗空域后不久,其中1架陣風戰機被地面防御系統發射HQ9擊落。
隨即,印度戰機作鳥獸散,四竄奔逃,脫離接觸,戰斗結束。
整個過程,巴基斯坦共出動11架戰機,參與打擊的是7架殲10C,其余4架戰機起到牽制擾亂的作用;
印度出動14架戰機,其中2架蘇30,2架米格29,2架米格21,8架陣風。
小型空戰規模(也有說出動了一百多架)。
戰斗結果,印軍1架米格29被地面防御系統擊落(未知何種武器),1架米格21被PL15擊落,1架蘇30被PL15擊落,1架陣風戰機被地面防御系統HQ9擊落,2架陣風戰機被PL15擊落,2架無人機被擊落(未知何種武器)。
巴基斯坦方面,在印度首次空襲中有8人死亡,13人受傷(也有說35人),參與空戰的戰機全部安全返航。
以上數據來源網絡,存在爭議,尤其是被擊落的戰機數量(包括出動戰機數量)。但這輪空戰巴方占優,印度吃虧是公認的(否則按照印度的尿性,不會這么快達成停火協議)。
消息傳來,國內軍迷界一片歡呼。不是有些奇怪生物老說中國戰機沒實戰經驗嘛,這不就有了嘛?
而且開戰前印度曾叫囂:我們一架陣風能打6架殲20!優勢在我。現實情況卻是十萬個沒想到。
有人說殲10C經此一戰直接從“牛夫人”變回“小甜甜”,接下來肯定會大賣。
這點我認同,可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勝利歸結于殲10C優異的性能,就顯得很不專業。
殲-10C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改進型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它雖然延續了殲-10的命名,可嚴格來說,已經是一款新戰機。
整體性能躍升了一代(殲-10是三代機)。
因為它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具備更遠、更寬的探測距離(200公里以上,360度無死角)、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多目標跟蹤能力,以及一定的隱身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升級了電子戰設備,具備數據鏈系統作戰能力。
何為“數據鏈系統作戰”?
“數據鏈”,是指采用無線網絡通信技術和應用協議,實現機載、陸基和艦載戰術數據系統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戰術系統效能的系統。
數據鏈系統作戰,顧名思義,就是依賴數據鏈系統完成的作戰。
以前我們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不是看到有美國大兵在地面直接引導空軍對特定目標進行攻擊嘛,這是數據鏈系統作戰的初級形態。
過去幾十年,這一直是我方的痛點。
因為別說空地協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連兵種內部協同都做不到——我指的數據鏈傳輸。
說起來都是淚。我軍電子戰裝備曾長期需要單打獨斗,戰機格斗也長期依賴單機作戰——只有戰術配合,無數據鏈協同。
這一局面直到擁有了自己的預警機才有所改觀。
在現代戰爭的制空權爭奪中,預警機就像個“空中智囊”,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這個玩意兒能在老遠的地方盯著敵人,還能指揮戰斗機,甚至導彈作戰,是戰爭勝負手。
談空中優勢不談預警就是外行看熱鬧。
嚴格說來,殲-10C在性能上對法國陣風戰機并不構成絕對優勢。
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可能處于劣勢。
根據賣家吹噓,陣風戰機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空戰自衛系統Spectra,號稱可以360度無死角保護戰機。
這個自衛系統集成了雷達告警接收器(RWR)、主動干擾機(DRFM)和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能在敵方雷達鎖定之初就發出預警,隨后自動釋放干擾波束或誘餌彈躲避導彈追蹤。
在北約多次演習中,Spectra曾成功干擾美軍雷達,甚至讓F-22抓瞎,可謂名聲在外。
也就是說,不管陣風戰機的進攻能力如何,至少它的保命能力堪稱世界一流。
這也是印度此前揚言用陣風戰機“一挑六”搞定殲-20的底氣。
因此,正常情況下,殲-10C想要依靠自己的武器系統,哪怕裝配PL-15,都不足以單挑成功。
可是,現代戰爭不是江湖仇殺,沒那么多機會讓你單挑獨斗。
這也是這輪空戰印度出洋相的原因。
單打獨斗的時候,戰機要擊落對手,無非是“偵查→鎖定→射擊”。戰機自身的雷達偵察能力、武器射程起到決定性作用。
而目標戰機則按照“雷達探測→威脅識別→干擾規避”,進行防御。
這是最簡單的攻防。
在數據鏈體系作戰中卻并非如此。
首先偵察不一定要依靠戰機本身,可以是地面雷達系統,也可以是預警機。后兩者的偵察能力顯然不是戰機自帶雷達能比的。
這意味著,體系作戰中,戰機可借助數據鏈,實時感知更遠距離的對手。
其次是鎖定和射擊。體系作戰中,戰機可依靠第三方數據鎖定更遠的目標,并發射導彈。
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加攻擊距離,還能欺騙目標戰機。因為對方感知的雷達照射并非威脅的真正來源。
當然,被鎖定戰機還可以通過識別武器的主動探測來實現干擾規避。
因為空戰中,導彈總要啟動主動雷達導引,靠自己尋找目標。
也就是說,戰機發射導彈后,就可以干別的事去了,導彈會自己找目標。
不具備數據鏈作戰能力的導彈,將完全依靠自己的制導系統尋找目標。由于主動探測時間長,留給目標戰機干擾規避的時間就多,很容易被欺騙,從而丟失目標。
陣風戰機正是依靠強大、快速的反應能力,在被鎖定后完成金蟬脫殼。
你打不到我,我卻可以搞定你,這是法國人吹牛逼的資本。
可是,他們遇到了PL-15——一款中國為第五代戰機準備的殺神。
我看各路博主都在分析PL-15的射程(200KM)。其實真正讓PL-15成為殺手锏的并非射程,而是它已成為數據鏈作戰的一環。
和那些早早要啟動主動雷達導引尋找的導彈不同,PL-15在發射后,可在中段飛行階段由預警機或地面雷達通過數據鏈精確引導(前180KM),直到末段它才啟動主動雷達導引,進入自主尋找目標階段。
此時距離目標大概是20公里。
留給目標戰機的干擾窗口極小——大概幾秒鐘,就問你怎么躲?
而且,如果PL-15還使用了頻率捷變、低可探測性的導引波段(如Ka波段),再輔以地面和空中雙向數據鏈修正航跡,試問對手又該如何應對?
這便是數據鏈體系作戰的威力。
那陣風戰機以及它的武器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其實是有的。只不過,印度根本無法發揮它的效能,因為印度不具備數據鏈體系作戰能力。
印度可以說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典范。
就戰斗機來說,從蘇-30系列戰機、幻影2000、陣風戰機、美洲虎攻擊機等等,大雜燴,關東煮。
預警機也是主打一個縫合。以A-50EI“費爾康”預警機為例,運輸機平臺是俄羅斯伊爾-76,相控陣雷達是以色列的EL/M-2075,理論探測距離達400公里,可同時跟蹤250個目標。
但在實戰中數據鏈不兼容,與自己的主力戰機無法有效協同,還依賴原始的語音指揮,效能較低。
至于所謂的國產預警機,以三哥的工業能力,能飛上天不散架就阿彌陀佛了,更不要談性能。
地面雷達系統也差不多,自己的東西不多,各系統之間,數據鏈標準互不兼容,實時性、準確性、穩定性都是薛定諤的貓。
結果,戰機、預警機、地面雷達,看起來兵強馬壯,數量龐大,實則各自為戰,主打一個魔幻。
4月底,印度曾在克什米爾邊境搞過一次偵察任務,居然全程使用民航識別代碼傳輸信息,結果被巴基斯坦方面偵聽到,并實施電子壓制,戰機還被鎖定,最后灰溜溜地跑路。
可以想象印度內部數據鏈傳輸之混亂。
萬國造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印度左右逢源的政治環境(很多人羨慕的),可同時也獻祭了軍事裝備的體系作戰能力。
相反,巴基斯坦卻完整地引入了中方戰機、預警機、防空系統,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數據鏈攻防體系——當然,也僅限于中式裝備所能覆蓋的范圍。
這才是5月7日空戰,巴基斯坦憑借殲-10C獲得空前戰果的深層次原因。
一直以來,印度都把中國當成假想敵。前兩年,印度高層還叫囂,已經為打兩場“戰爭”做好了準備!
言下之意,他們可以同時搞定巴基斯坦和中國。可就目前他們所展示出的體系作戰能力而言,顯然有些自不量力。
毫不客氣地說,如果真要挑釁,其他且不論,印度的制空權就是個笑話。
長期以來,印度都喜歡自我催眠,三哥的自信別說我們無法理解,連教員都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想明白。
印巴沖突已經很難再持續下去,三哥被扇了個大嘴巴子,有點蒙圈,但也稍微清醒了點;巴鐵的經濟實力一言難盡,不足以支撐他持續下去。不過,一場小規模的空戰就已經值得所有國家深思,“中式攻勢空軍作戰體系”留給世人的思考一時半會不會消失。
未來,世界各國或許不得不重新評估中國空軍在遠程制空、信息主導與體系作戰方面的真正實力。
同時也會改變“單機性能主導”的戰斗邏輯。
這是中國人送給世界軍事最大的驚喜。
可是,殲-10C就這樣了,那六代機加入后又是怎樣的空戰模式?
三哥說,我好心累啊。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