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提起護士的日常工作,很多人認為都是在醫院里完成。然而不久前,在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的現場,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胸外科食管疾病外科病區護士長姚秀英卻化身“推介官”,向觀展者介紹來自該院的醫學創新成果。
“我是以醫院‘創新執行官’的身份來到科交會的。”姚秀英口中的“創新執行官”是她除了臨床護士之外的另一身份。“現在我每周會在醫院的醫學創新轉化門診‘坐診’,通過產品評估、市場估量、商務洽談等,幫助醫護人員的創意‘金點子’照進現實。”
姚秀英在科交會為醫院創新成果做推介。
讓ICU失禁患者獲得更舒適的護理
“這款產品現在拿到注冊證了嗎?”“產品單價大概定位在多少?”“產品主要是面向醫院還是患者端呢?”在科交會現場,中國科大附一院展臺前的一款產品吸引了不少投資企業方和參觀的市民駐足,而他們所問詢的這款產品正是來自姚秀英的一項發明“神器”——失禁引流系統(一次性糞便專用引流管)。
姚秀英曾在ICU(重癥監護病房)工作了19個年頭。“很多ICU患者,因為疾病或治療的原因常常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患者很痛苦,我們的護理工作量也很大。”為此,她嘗試了很多辦法。2013年,她發現用造口袋外接收集的方法效果不錯,在此基礎上,她又根據男女患者不同的生理結構一次次進行了改進。
一次性糞便專用引流管。
“這也是如今我們在科交會上展出的這款產品的雛形。”姚秀英認為,產品的設計源頭在于臨床,根據應用需求逐漸改進設計、增加功能,產品的設計思路也會隨之越來越清晰。目前成型的這款一次性糞便專用引流管采用醫用硅膠吸附技術和氣壓平衡閥設計,與負壓引流收集容器配套使用,在防止滲漏的同時減少異味,還能有效降低肛周皮炎發生率,為失禁患者提供更衛生舒適的護理方案。
醫學創新要“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
“一次性糞便專用引流管是我牽頭轉化的第一個產品,也是醫院第一個獲批二類醫療注冊證的產品,目前已經上市。”在姚秀英看來,任何一款產品從最初設計到最終落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不是專業從事科研轉化的醫護人員來說,中間難免“踩坑”“碰壁”。而她設計的這款產品能順利上市應用,離不開醫學創新轉化門診的加速助推。
姚秀英告訴記者,2023年中國科大附一院開設“醫學創新轉化門診”后,她便意識到醫院內很多護理人員獨特的創新想法其實也可以申請專利、轉化落地。
醫護人員在醫學創新轉化門診接受項目輔導。
那么,醫學創新轉化門診究竟能提供哪些幫助?“創新執行官”又擔任著什么樣的角色呢?姚秀英介紹,不同于普通門診,醫學創新轉化門診的“患者”正是院內的醫護人員,他們帶著自己的創新想法過來,作為“創新執行官”,便要為這些源自臨床工作的“金點子”把脈。
具體而言,“創新執行官”會先和醫院的“首席創新官”一起,辨別產品的臨床需求、應用場景真偽,再從技術經理人的角度出發,判斷項目或產品的市場可行性及體量價值。后續,該門診會陸續邀請工程師輔導、代理律師、企業方等完成畫圖設計、專利申請、知識產權評估、成果推介和轉化等一系列流程,為臨床科研團隊和技術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
自2017年底加入中國科大以來,醫院不斷加大醫學創新轉化的工作力度。“醫學創新轉化門診目前已‘開診’近百期。”姚秀英直言,臨床需求和患者需要就是創新的動力。“護理工作也和醫生診療工作一樣需要不斷跨界學習和創新,讓更多的成果能夠最終回到臨床,服務患者健康。”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通訊員 方雯
來源:安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