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特朗普在白宮簽下了一紙堪稱“藥界核彈”的行政令,宣布要把美國藥價“鋸下來”30%到80%。不同于以往的喊口號,直接要動用“最惠國待遇”條款——也就是說,誰敢在別國賣便宜藥、在美國賣天價藥,就準備好被行政大棒伺候。而背后的信號已經極其明確:美國,也要搞“國家集采”了。
但和中國搞集采那種“規則談判+價格博弈”的緩進式不同,特朗普這次是開門就沖,把“市場”這塊遮羞布扯得精光。更準確的說法是:他不準備再跟藥企談,是直接準備“砍”了。
“你在歐洲賣20塊一針,在美國賣200塊,你以為沒人知道?這不叫商業自由,這叫勒索。”
特朗普這番話的背后,其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清晰的算賬——目前,美國人在處方藥上的年均支出約為1600美元,是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的2.8倍(OECD統計,2023年),其中至少60%以上集中在專利期內的品牌藥和高價生物藥上。而這些藥的生產成本,往往只占終端售價的5%-10%。剩下的部分,全進了研發、試驗、廣告、專利保護和游說費用的“黑箱”里。
他用“集采”這個中國早已爛熟的思路,硬插進美國這個以“自由市場”為圖騰的醫療體系,像是在硬砸!而這次被砸的,不只是制藥巨頭,還有那些跟著賺藥價差、拿回扣的PBM(藥品福利管理機構)和GPO(集團采購組織)體系。
要知道,美國80%以上的藥品,是通過這兩類中介完成采購與價格結算的。這套體系表面上是“批量壓價”,但實際上把定價權牢牢握在企業手里,并將復雜的返點機制隱藏在厚厚的合同層層轉包下。也就是說,藥品看似便宜,但實際到消費者手里時,價格早就被各種環節“加碼”了不止一次。
特朗普的行政令一出,制藥股盤中一片閃崩。輝瑞(Pfizer)、禮來(Eli Lilly)與強生(Johnson & Johnson)當天股價跌幅均超過6%,而生物制藥巨頭Moderna更是一度跌破年內最低點。
金融市場的反應恰恰說明了一點:這次不再是好言相勸,是真動起了手。
制藥企業內部的討論文件已經外泄——路透社獨家披露,諾華和阿斯利康內部會議已討論“是否需要重構歐美市場策略”,包括推遲部分新藥在美上市時間,以避免“首發價被錨定為全球最低”。
藥價背后,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是一條以專利為核心,以資本為骨架,以FDA審批為盾牌的利益結構。而這次的美版“集采”,就像在這套結構上打入一根鋼釘——它不一定馬上擊穿,但它會裂縫。
根據《金融時報》的測算,一旦“最惠國價”政策生效,美國前十種使用量最高的專利藥,至少有五種將面臨直接降價40%以上。而這些藥的年銷售額都在30億美元以上,任何一個都關系到藥企的全球財務報表。這可不是降價那么簡單。
從特朗普此次的布局可以看出,他要干掉的,不是藥價本身,而是幾十年來被企業、投資者、游說集團共同操控的“定價結構”。
最具爭議的,是美國的PBM制度。它們是游走在藥企和保險公司之間的“藥價黑手”,通過談判、返點、醫保目錄制定等操作,從藥品每一筆交易中抽成,而不承擔任何醫療責任。
這次特朗普沒有點名PBM,但把“最低價”錨定為標準,一步就踩在了PBM的命根子上:你不能再靠談價格來獲利了,因為價格由外部最低標準決定。
這才是整個藥企體系的隱痛:他們靠的不只是創新,更靠“信息不對稱+審批壁壘+全球差價套利”三板斧。而特朗普砍掉的,恰恰是這第三板斧。
聽起來很野蠻,但別忘了,美國醫保體系支出已達GDP的18.3%(2024年數據,CMS),超過國防、教育和基礎建設的總和。如果藥價不降,對美國財政就是個無底黑洞。
它或許不能立刻砍掉80%的藥價,但它已經砍開了一個口子——讓全球醫藥企業第一次認真思考:美國還能不能當那個“最貴市場”?還能不能隨意定價、隨意套利?還能不能靠一個專利在不同國家割不同的韭菜?
當中國用規則把藥價打下來時,美國用一紙行政令拉開了殺價的帷幕。這兩種治理模式的分野,代表著全球醫療資源重新定價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