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是世界上少見的,是單一民族的獨特文化。我們是有文化的國民,是世界上屈指可數且令人自豪的高智商民族。就連我國的天空,也是全世界最藍的。”
上面這段話,出自1979年韓國文教部編寫的教科書《中學生道德》。從這本教科書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韓國文化中的那種盲目自信。這種盲目自信帶來的后果,是韓國人身上普遍存在且飽受詬病的“拿來主義”。
一、
前不久,韓國將“中國結”列入了韓國官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了申遺。在韓國文化遺產廳官方網站的介紹中,他們將“中國結”稱為“韓國結”,并被韓國政府批準為國家級第22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韓國不僅不承認“中國結”源自中國,還說這種繩結是韓國經過“三國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的發展而來。至于為什么這種繩結會被全世界稱之為“中國結”,韓國的解釋是:“東亞歷史上存在著文化共享的現象”——言下之意,中國人發明的這種繩結,是剽竊了韓國人的發明。
在過去幾年里,韓國是向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在韓國的申遺項目中,甚至將中國的端午節、漢字、印刷術、風水文化還有儒家文化,都列入了申遺目錄。而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韓國的這種做法,也引來了全世界很多國家學者的反感。但韓國人不僅絲毫不臉紅,還稱這些反對者是在“誹謗韓國文化”。甚至有韓國人還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說事,口口聲聲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分時間和空間共有的,不能主張所有權的排他性,還美其名曰國際社會為了保障文化的多樣性,認可了文化屬性上的“共享性”。
二、
前兩年,百度百科在編輯“泡菜”詞條時,介紹說“韓國泡菜源于中國”。令人沒想到的是,這種表述在韓國卻引起了軒然大波。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立即向百度公司抗議,稱百度百科中“泡菜”詞條中“韓國泡菜源于中國”的表述是對韓國“泡菜文化”的剽竊。
面對韓國人的抗議,百度百科發微博回應道:百度百科在編輯泡菜起源這一詞條時,已參考了多份權威史料和學術文章,比如上在 《詩經》中的《小雅·信南山》就有詩句“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里面的“菹”就是酸菜的意思,證明在當時,中國就有了醬菜的制作工藝。
韓國歷史學家鄭云溶也曾在《泡菜(Kimchi)——韓國代表性的傳統發酵食品》一文中指出:在1300年前的韓半島三國時代,中國醬菜傳到了韓國,并結合韓民族的飲食習慣不斷發展演變成了今日的韓國泡菜。更何況早在2003年,由中國主導制定的《泡菜(腌漬發酵蔬菜)規范和試驗方法》國際標準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因此該詞條說“韓國泡菜源于中國”是客觀準確的。
面對百度百科的解釋,韓國政府居然厚著臉皮表示,(ISO)通過的、由中國主導制定的泡菜標準中提到的是四川省腌漬泡菜(Paocai),而不是韓國的泡菜“Kimchi”。無論是制作方法還是整體賣相上,中國的“Paocai”與韓國的“Kimchi”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食品。因此中國主導制定的泡菜ISO國際標準,不適用于韓國的泡菜Kimchi。
面對韓國人的強烈抗議,百度公司為了兩國關系的大局,不得不在百度百科“泡菜”詞條中,將“韓國泡菜起源于中國”這一表述刪除。但韓國人仍然不依不饒,甚至在外交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提問:“韓國和中國媒體在網絡上就韓國食品泡菜的起源問題有爭議。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對于這種無厘頭問題,華春瑩顯然也沒有想到,只好表示:“有這方面的爭議嗎?我不太清楚。我不是食品方面的專家。在我看來,泡菜作為一種腌漬發酵的食品,并非僅存在于少數國家和地區。中國稱之為‘paocai’,朝鮮半島及中國的朝鮮族稱之為‘kimchi’,凡此種種,它們有相同相近之處,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我們支持從美食角度對泡菜相關學術問題進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應帶入偏見,以免引發對立,影響感情。”
三、
就在大家以為這件事過去之時,來自中國的美食主播李子柒,又在2020年1月在個人賬號上發布了一個名叫《蘿卜的一生》的視頻,向大家介紹了幾種中國傳統的白菜腌制方法。
在視頻中,李子柒告訴大家,中國人腌制白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方式是只加水和鹽,而另一種則是在白菜上涂抹了辣椒腌制泡菜。
李子柒絕對不會想到,她的這條視頻,會引來韓國網民的極大憤怒。視頻發布不久,韓國網民和媒體便紛紛發文,斥責李子柒是在“抄襲韓國泡菜文化”。甚至有韓國網民對李子柒進行人身攻擊,說她“偷竊其他國家的文化,還假裝不知道,就算獲得了精神上的勝利,就能成為你們國家的了嗎? 別逗了”、“千萬要懂得羞恥”。
關鍵時刻,中國官方站出來力挺李子柒。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官方微信發文對“李子柒泡菜視頻事件”進行了評論:“歸根到底,事事要爭的不安全感是對自身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會使人變得多疑,從而產生各種被迫害妄想。”
四、
韓國人骨子里,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存在極大的不自信。可為了面子,表現出來的卻又是一種近乎于偏執的“迷之自信”。
韓國人普遍認為,他們擁有一段豐富多彩且歷史悠久的過去。從古代的三國時代、統一新羅時代,到高麗王朝、朝鮮王朝,再到近代的抗日斗爭和現代化進程,這些歷史階段都見證了韓國人民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卓越智慧。這種深厚的歷史底蘊為韓國人提供了堅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其次,韓國在近代以來的經濟騰飛也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經濟發展迅速,這種巨大的經濟成就也讓韓國人更加珍視和傳承自己的歷史文化,并通過影視作品、音樂、舞蹈、美食等多種渠道,得到全球范圍的認可。
遺憾的是,韓國并沒有自己獨特而有影響力的傳統文化,于是他們選擇了“拿來主義”——將源于中國的文化包裝成自己的。
大家應該看過類似的新聞:在國外社交軟件上,身穿漢服的創作者很多時候都會遭到韓國網民的集體攻擊,評論稱這是韓服,韓服是漢服的起源。為了證明,一些韓國網友把“中國風”改為“東洋風”,英文中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被改成了Lunar New Year(農歷新年)。
2014年,韓國在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就曾向全世界傳達了“活字印刷是韓國人發明”的說法,直到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潘吉星拿出的保存于中國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后,這才擊碎了韓國把活字印刷發明申遺的幻夢。因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印刷于1103年,比韓國1239年印刷的《南明泉和尚頌證道歌》早了一個多世紀。
五、
《民族主義與韓國外交政策》一文作者郭銳認為,從歷史上看,韓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外國統治、外來勢力干涉的歷史。韓國普遍彌漫著一種歷史悲情主義,形成了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也被叫做“半島性格”。直到今天,這種性格仍然是韓國人普遍的思維方式。
正因為這個原因,韓國社會存在一種認同危機——傳統的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外來的基督教文化和美國式自由民主價值觀同時存在,多元政治文化的沖突難以為韓國民主化提供一種思想的支撐。在這種情況下,韓國精英人士開始提升民族自豪感、主張文化優越論,民族主義不斷建構和發展起來,變成了社會認同的粘合劑。
近年來,穿中國古裝的韓劇引起不少中國網友的反感。但事實上,韓劇對中國古代服飾的借鑒由來已久,20多年前的《田禹治》就已直接挪用中國古裝。這與韓國新羅時期“衣服之制不可考”等歷史問題有關,在韓劇中也算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常規操作。
反觀有著五千年燦爛歷史的中國,國人對“古”多有著天然敬畏之心,投射到對傳統文化的輸出推廣上,我們往往先確立標準,生怕有違史實、不合傳統。但很多時候步子還沒邁開,就被各種規矩絆住了。
比如在“端午節”這個問題上,韓國就能厚著臉皮把“端午節”拿去申遺。雖然韓國人也知道韓國的端午節是按照中國的端午節引入的,其端午節日活動從漢朝開始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國的習俗來進行。但韓國人在端午節中加入了一些強烈的巫俗色彩的祭祀元素后,就認為端午節是他們的了。
正如《中國青年報》所說,韓國為什么喜歡將中國文化“模糊化、共享化”?因為這能不斷提升韓國文化的話語權,同時為自身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在他的《文明型國家》一書中指出:二戰后,韓國經過美國扶植經歷了社會轉型和高速發展,成為了經濟強國,加之受冷戰意識形態影響,認為自己擁有社會制度上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韓國需要塑造和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歷史。為了擺脫一直以來深受的來自中國的影響,提升文化獨立性、彰顯文化優越性,便會在歷史問題上進行選擇性的敘述,以彰顯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
正因為如此,韓國人必須要在歷史文化和體育競技方面證明自己。所以,為了一塊獎牌能把臉豁出去,為了讓自己顯得很有“文憑”,不惜把國民的臉豁出去,說屈原、李白,甚至孫悟空都是韓國人。
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梗:在韓國人眼里,過去是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它屬于韓國的。為了使它在未來屬于韓國,韓國會想辦法論證它過去是韓國的。萬一有一天,韓國人說這個世界,這個宇宙都是韓國的,大家也不要吃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