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記者了解紅樹林群落調查、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法,實地體驗紅樹林生態監測。
5月10日,防城港市西灣紅沙環堤段的紅樹林間,一群手持采訪本的小學生穿梭在灘涂棧道,時而駐足觀察招潮蟹的洞穴,時而踮腳記錄紅樹林樹冠數據。
為提升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海洋觀測設備設施的認識,當天,由廣西海洋研究院、防城港市海洋局與南國早報小記者俱樂部聯合主辦的“2025年廣西海洋防災減災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防城港市,20多名小記者通過“沉浸式科考”海洋防災減災科技,在心中種下守護蔚藍的種子。
小記者參觀海洋觀測設備設施、海洋應急監視設備設施。
“快看!這里有好多螃蟹。”南寧市共和路小學二年級學生韋皓文蹲在木欖樹旁,筆記本上已畫滿蟹洞分布圖。在灘涂觀測點,小記者們分組測量秋茄、桐花樹等紅樹品種的胸徑與冠幅,工整記錄下數據:“株高2.25米、冠幅1.81米……”
防城港市海洋局工程師蹲下身,用樹枝剖開一處潮溝:“這些呼吸根像天然濾網,能過濾海水鹽分。如果紅樹林消失,風暴潮會直接沖擊堤岸,就像拆掉房子的承重墻。”孩子們聞言,不自覺地后退半步。
小記者踴躍提問。
午后,中國海監船、海洋觀測設備設施、中型無人機巢引起小記者們陣陣驚嘆。南寧市西津小學四年級學生李夢涵恍然大悟:“原來防災減災是靠這些科技‘武器’在戰斗。”
這場特殊的防災減災課,讓孩子們明白,最好的預警系統,是每個人心中對自然的敬畏。廣西海洋研究院副院長曹慶先望著灘涂上忙碌的小身影感慨:“當孩子們懂得用數據丈量生態,用科技理解防災,這片海就有了最堅實的守護者。”
王勇 曹麗媛 楊曉佼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