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在家熬夜寫稿的時候,頭痛如電流般向我襲來。
接著,心臟開始猛烈跳動,連帶著呼吸也有些停滯。
我忙停下筆,站起來深呼吸了一陣,見癥狀好點了便準備接著寫。
可當我重新坐在電腦前面的時候,卻發現注意力怎么也無法集中。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頭暈目眩,手心不知不覺也冒出了許多冷汗。
我趕緊合上電腦,喝了口溫水,躺在床上讓自己放松下來。
幸運的是,不舒服的癥狀第二天就消失了。
我發消息給一位醫生朋友,結合我多年熬夜的習慣,他給我下了一個簡短的診斷報告:熬夜太多。
我當時不以為意,雖然我每天睡得晚,但白天也會補回來,整體上睡眠還是充足的。
直到我前些天看到《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才意識到這個觀念錯得有多離譜。
22點睡覺和23點以后睡覺,只有一個小時的差距。
但也正是這看似微小的差距,影響了一個人長期的健康狀況,甚至會影響人壽命的長短。
01
- 晚睡一小時:變老,變胖,變丑。
22點之前睡覺和23點之后睡覺有什么區別呢?
廣州有位女生,用視頻記錄了自己的真實體驗。
她從小就體弱多病,研一的時候因為身體狀況不好,還曾被老師勸去休學。
當時醫生鄭重告訴她:要想身體好,最重要的是不要熬夜。
不想每天醫院、學校往返跑的她,終于下定決心遵從醫囑開始了早睡早起的生活。
她給自己定了個睡眠鬧鐘,每天九點多就躺在床上,保證自己十點入睡。
如果有事,可以推遲到十點半,但絕不能超過十一點。
為了督促自己,她每天在社交媒體上打卡,記錄自己睡覺和起床的時間。
曾經的她膚色蠟黃,額頭上閉口痘痘清晰可見。
早睡一個月后,額頭的閉口雖然還在生長,但明顯感覺數量變少了。
堅持兩百多天后,肉眼可見的黑眼圈變淡了,膚色更有光澤了。
以前松弛下垂的法令紋改善了,臉部肌肉變得更加緊致。
最重要的是,先前困擾她的乳腺結節,居然從9毫米減小到了5-6毫米。
很多女性經常自嘲:“用著最貴的眼霜,熬著最長的夜。”
然而,再昂貴的眼霜,也熨不平眼角的魚尾紋;再厲害的精華,也補不回流失的膠原蛋白。
你熬夜的同時,夜也熬垮了你的顏值。
與其花大量的金錢、時間去做保養,不如提前一個小時好好睡個美容覺。
很多中年男性常常被詬病油膩,除了無節制地胡吃海塞,紊亂的作息也是元兇之一。
2021年《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公開》發布的一項涵蓋26個國家、13.6萬人的研究發現:
晚上10點以后上床睡覺和每天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肥胖,而且白天補覺并不能抵消這種風險。
你以為熬夜在消耗精力,其實經常熬夜不僅讓你吃得多,還會讓你長脂肪,簡直就是雙倍增胖。
02
- 晚睡一小時,傷腦,傷神,傷命。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本來只想報復性熬一會,撐著困意熬過了11點之后,卻越來越精神,怎么也睡不著了。
這是因為,幫助睡眠的褪黑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期,是晚上九點到十點期間。
22點前入睡,正好與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時間相契合,可以提高入睡效率。
如果推遲入睡時間,褪黑素已經大量分泌一段時間了,很多人可能會出現“困了過勁兒反而不困”的感覺。
熬夜黨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被迫式熬夜”:因為有學習任務,工作任務,不得不熬夜完成。
另一種是“習慣性熬夜”:明知道晚睡對健康有危害,但還是舍不得睡。
我們大多數人屬于后者,在睡覺方面缺乏自制力,晚上不想睡,早上起不來,一天到晚覺得困。
在這個全民晚睡的時代,我們常常覺得熬夜沒什么大不了的。
可只要稍加注意,你會發現洗手池里越來越多的掉發,越來越衰弱的記憶力,越來越遲緩的反應速度,以及你日漸暴躁的情緒,都寫著你不好好睡覺的代價。
科學家做過一場睡眠實驗,把66人分成4組,連續11天里,觀測睡眠時間的多少對人的反應能力的影響。
結果表明:
1. 晚上睡得越少的人,按按鈕的反應速度越慢。
2. 隨著連續缺覺天數變多,反應速度會更慢。
加州大學神經學教授Matthew Walker也在TED演講中提到:沒睡好和充足睡眠時的記憶力相差40%。
在不知不覺間,晚睡可能已經偷走了你的聰明。
大多數人可能有體會,哪怕只是提前一小時睡覺,第二天的情緒狀態也大不一樣。
這是因為熬夜會影響人的內分泌,導致身體內激素失衡,進而影響情緒。
《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證實過:
只要將“晚上12點入睡、早上7點起床”調整到“晚上11點入睡、早上6點起床”,就能夠減少23%患抑郁癥的風險。
早睡一小時,就是休養心神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份研究發現:晚睡一個小時,心梗發作的概率就會增加2%。
22點至23點就寢的人心梗發病率為5.1%; 23點至24點就寢者該數值為7.0%; 24點后就寢者該數值為9.2%。
任何一個小概率事件,落到個人頭上,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千萬別抱有僥幸心理,晚睡如同慢性自殺,而且真的會死。
03
- 早睡早起,是提升生命質量門檻最低的方式。
村上春樹每天九點準時就寢,早上四五點起床寫作,70歲還保持著少年感。
充足的睡眠讓他有足夠的精力,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經典作品。
松浦彌太郎說自己:
“每天晚上十點左右上床,早上五點起床,每隔一天要去鍛煉,快走十公里,然后八點去上班。這種規律性的生活對于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真正厲害的人會主動控制自己生活的節奏,提高自己的睡商,永遠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工作和生活。
所以,如果你對事業有追求,如果你對生活有熱愛,如果你還深愛家人,請一定把好好睡覺當作健康的底層設計。
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睡眠,才能把控好自己的人生。
三個方法助你養成早睡的習慣。
1. 用早起倒逼早睡。
吳軍35歲加入谷歌后業務繁重,經常加班。
他下班后經常約同事去酒吧暢飲,不知不覺就玩到深夜。
不到半年,他的身體各項指標亮起紅燈,工作狀態也萎靡不振。
后來他聽從朋友建議,每天提前一個小時起床。
起初,每當被鬧鐘喚醒,吳軍都會感到疲倦不堪,為了早上能起來,他不得不戒掉了熬夜小酌的習慣,下班直接回家睡覺。
慢慢地,他發現提前工作,沒有其他同事和領導的打擾,他更能全神貫注地投入。
隨著工作效率的提升,他加班的頻率越來越低,每天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時間。
利用這些時間,他寫出了多本暢銷書,還一路成長為騰訊副總裁。
一個習慣養成僅需21天。
先把早上的鬧鐘提前半小時,一個月后你就能早睡半小時。
循序漸進一段時間下來,相信你可以從微量的調整變成巨量的遷移,讓生物鐘幫你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2. 不要把手機帶到床上。
視頻播放平臺奈飛公司的CEO曾說,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睡眠。
如果用戶一直不睡覺,就會更離不開視頻軟件。
實驗證明:電子屏幕的光線不僅會對睡眠造成巨大的影響,手機上源源不斷的信息,還會讓人一直保持興奮。
睡前半小時內將屏幕關閉,不在床上看電子設備,才會有一夜好夢。
如果實在忍不住,至少將手機設置成夜光模式,把色溫調暖。
醒來后曬曬太陽,做點早餐,遲點碰手機,循序漸進地把大腦慢慢預熱起來。
3. 打造更舒適的睡眠環境。
之前看過的一個帖子。
樓主是個剛工作的小姑娘,在北京與人合租了一間面積很小的套間,生活空間僅為一間十平米的小小臥室。
她租下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房間換上了遮光的窗簾,挑選了柔軟舒適的床品。
姑娘說,哪怕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都能舒舒服服地睡個好覺,第二天滿血復活。
讓人放松的睡眠環境,能讓睡覺變成一種享受。
你可以睡前一小時泡泡腳,洗個熱水澡讓身心放松下來。
然后閉上眼睛,用聲音伴隨入眠,可以是一段溫馨的音樂,也可以是白噪音。
也可將被子、床單換成大自然的顏色,如淺藍色、淺綠色,幫助我們穩定心神。
調暗臥室的光線,這有助于人體褪黑素的分泌,進而提升睡眠質量,幫助我們入睡。
渡邊淳一說:
“睡眠良好,是一種真正的才能。沒有睡眠能力的話,人們就不能保持健康的身體,就不能專心致志地工作。”
謀生再累,好好睡一覺,身安心亦安;生活再苦,好好睡一覺,醒來皆釋然。
點個贊吧,從今晚開始,堅持在22點之前入睡,你的身體會感謝你,老天也會獎勵敬重生物鐘的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