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想看層林盡染的美景不必等到深秋,譬如當下便有,只是要將視線從山林挪到海濱。
正值初夏,在接受了數次雨水的洗禮后,大鵬新區東涌河入海口一帶的紅樹林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變色季”。
▲東涌入海口的紅樹林迎來“變色季”,繽紛五彩和諧交融。 深圳
在位于南澳辦事處東涌社區的紅樹林觀景臺上,深晚記者看到,河中分布著多個灘涂三角洲,其上生長著茂密的紅樹林,色彩豐富,紅色、黃色、棕色、褐色、青綠色等不同的色澤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不遜色于深秋時節落羽杉的“美拉德交響曲”。
與秋冬時節的蕭瑟不同,當下五彩的紅樹林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紅樹林里,或殷紅或漸紅的葉面上分布著許多種類昆蟲的若蟲,而活潑的小鳥則在樹梢上來回雀躍,小小的嘴巴里時時可見塞滿了剛收獲的食物。
▲小鳥在樹梢捕食。 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在淺水區,則有成群的白色鷺鳥棲息著,這些鳥兒有的“貓”在紅樹枝上偷懶,有的則伸著大長腿優雅地走在淺水里,不時向下探頭,再抬頭時已有獵獲。
在觀景區,深晚記者邂逅了多位特意從福田、南山等區趕來記錄紅樹林“變色季”的攝影愛好者。
自由職業者言先生雖然家住福田,卻是大鵬的常客,足跡遍布大鵬的山海勝景。他說,第一次看到成片變紅的紅樹林是在3年前的東西涌徒步期間,這一幕讓他深受震撼:“太美了,有種直擊心靈的美感,整個心情在看到那一幕時都燦爛了起來。”不過,紅樹林今年的變色程度并不及他當初見到的那般徹底。“可能是時間未到,但是各有各的美,這樣層次豐富的色彩,也值得我把內存卡拍到滿。”
攝影師小井是個高高瘦瘦的女孩,往年經常扛著“長槍大炮”前來拍攝,今年換成了背包里的無人機。“這是我今年剛學會的新技能,這次把‘眼睛’飛上天,用不一樣的角度,應該可以看到更加豐富生動的美景。”
▲成群白色鷺鳥在淺水區棲息、嬉戲。 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紅樹是深圳的“市樹”。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這些植物富含單寧酸,樹皮一旦剝落,含單寧酸的樹干會因暴露在空氣中而被氧化變成紅色,因而被稱為紅樹林。
▲五彩繽紛的紅樹群落。 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分布在東涌河入海口的紅樹林面積約67畝,分布有海漆、秋茄和桐花等品種。近日東涌紅樹變紅便是海漆換季,老葉子由綠變黃再變紅,最后脫落,長出新葉,整個過程約兩三天。東涌是目前深圳發現長得最高、面積最大的海漆群落,“變色季”基本在每年五月份,極具特色。
▲老葉變紅新葉萌生,東涌河口紅樹林一派生機勃勃。 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東涌紅樹林大部分是原生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民為圍堰造田和防洪,也人工種植一部分,東涌人十分珍惜這片紅樹林,從不砍伐,近年來還派護林員加以保護。雖然這片紅樹林面積只有幾公頃,但當地的百姓卻充分認識到它存在的重要性,被封為“風水林”“防風林”而生存下來。如今長勢良好,景觀優美,有很多鳥類在此棲息和繁衍,生物多樣性豐富。
深圳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紅樹林保護,多年來成果斐然。2023年9月,經《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常委會第62次會議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
深圳晚報記者 蘇靖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