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近期臺灣地區行政機構官網修改族群分類表述,將原本明確標注的“漢人占96.4%”改為“原住民族群占2.6%、外來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
這種把超過96%的絕對多數群體,打包成“其他”的操作,實在是匪夷所思。這一做法很明顯就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策略的延續,既暴露出其既不敢法理“臺獨”、又妄圖通過篡改敘事塑造“文化臺獨”的投機心態。
按常理說,族群劃分應該先列主要群體。比如美國人口普查會先列白人、非裔等主要族群,最后才是“其他”。但臺當局卻反其道而行——把超過96%的漢人群體變成“其余人口”,就像把米飯說成“配菜”,把主菜寫成“其他”。
這種操作漏洞百出,如果真要消除歧視、為平等考量,應該各族群比例,而非將絕對多數群體模糊化。比如德國統計時會明確土耳其裔、波蘭裔等具體比例,絕不會把德意志民族寫成“其他”。此外,臺行政機構一邊辯稱“漢人分類不精確”,卻無法解釋為何過去長期使用這一表述。
最諷刺的是,連提出這個政策的賴清德自己都成了“其他人口”。這位祖籍福建的臺灣省新北人,祖墳仍在福建平和縣,卻硬要裝成“與大陸無關”。就像有人硬說祖傳的族譜是偽造的,非說自己祖上是外星人。
民進黨這波操作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謀劃多年的“文化臺獨”組合拳。首先是篡改歷史,通過修改課綱,把臺灣史與中國史割裂;其次是消滅記憶,拆除孫中山銅像,禁用“古今中外”“兩岸”等詞匯;最后是重塑認同,這次直接對族群分類下手,就是試圖抹去“漢人”標簽。
表面上看,民進黨當局在不斷推動“漸進式臺獨”,然而這些動作反而暴露了他們的虛弱。法理上不敢真“獨”,只能搞小動作。文化上則自斷根基?,臺灣方言源自閩南語,節慶習俗與福建完全相同,而民進黨此舉就像硬說閩南語是“外星語言”,春節是“臺灣本土節日”。
民進黨此舉也引發強烈批評,國民黨民意代表林沛祥痛批,干脆改成“火星來的”是否更符合“族群融合”與所謂“民主自由平等”。連許多中間選民也質疑:“若連‘漢人’都要消失,臺灣還剩什么?”
臺灣問題本質上是兩岸認同之爭。民進黨企圖通過篡改文字建構“臺獨認同”,卻忽略了一個現實——兩岸經濟融合不可逆。2024年兩岸貿易額突破2600億美元,大陸穩居臺灣最大出口市場。臺商投資、陸生赴臺、兩岸婚姻等民間紐帶,早已超越政治操弄的范疇。
當賴清德忙于修改網頁時,島內企業正爭相參加大陸進博會,青年群體通過短平臺與大陸同齡人互動——這些真實的生活聯結,遠比“文字游戲”更有生命力。
民進黨最大的幻覺是認為能靠外部勢力“撐腰”,然而現實是,當今國際社會有183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美國亦明確反對“臺獨”。民進黨倚仗外部勢力撐腰的幻想日益破滅,其“大內宣”式的小動作,既無法改變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反而讓國際社會看清其“麻煩制造者”本質。
然而歷史不會因幾個網頁修改而改寫,文化不會因政治操弄而斷層。1700萬大陸臺胞親屬關系,400萬臺商投資興業,80萬兩岸婚姻家庭,這些用血緣、利益、情感編織的紐帶,遠比政治把戲更堅韌,越是有人企圖“去中國化”,越會激發民眾守護共同記憶的決心。
正如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所言,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賴清德說什么、做什么,都改變不了這一歷史和法理事實。對于民進黨當局而言,民族和文化認同是島內安全的最大保障,當民進黨把漢人改成“其他”時,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把刀砍向的,正是自己腳下的根基,看似向“獨”邁進,實則只會加速大陸的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