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梁萌 通訊員 陳涵)在廣袤的鄉村田野間,有這樣一群“藏藍身影”,他們以黨建為“紅色引擎”,以科技為“智慧羽翼”,以調解為“柔性紐帶”,以應急為“硬核支撐”,在鄉村治理的最前沿構筑起守護平安的立體防線。公安灞橋分局紅旗派出所高橋警務室創新推行“四維工作法”,將警務工作深度融入鄉村肌理,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科技破解難題,用真心換取民心,書寫了新時代基層治理的生動答卷。
黨建引領:紅盾耀鄉土,警村共治聚合力
警村聯建“共治辦公室”,田間議事解民憂。高橋警務室以“警村共治”為抓手,與村黨支部成立“警村共治辦公室”,依托每月固定開展的“村院議事會”,將矛盾調解、反詐宣傳等警務工作嵌入鄉村治理全流程,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行“接單—辦理—反饋”閉環管理。
清晨六點,高橋村駐村民警蘇興國接到村民趙大哥求助:“河道水第三次淹田了!”蘇興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發現轄區某工地因施工與村民引發淹田糾紛。蘇興國立即啟動“村院議事會”調解機制,聯合村支書、老黨員組成調解小組,一邊結合施工需求優化規劃減少擾民,一邊引導村民為工程建設建言獻策。不到兩小時,雙方達成和解。“警村共治”機制實施以來,累計解決民生訴求77件,群眾滿意度達100%。
民警責任區“三必到”,情系重點戶暖民心。高橋警務室對高橋村及周邊輻射的137戶重點家庭(含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困難群眾),嚴格兌現“突發事件必到、矛盾激化必到、群眾求助必到”承諾。今年4月15日清晨,正值高橋村“陽歷258”物資交流大會,社區民警蘇興國提前到崗值守。剛抵達警務室,村委會門房小賣部店主小秦匆匆跑來告知:會上一名老太太突發暈厥倒地,周圍群眾慌亂不已。蘇興國立即趕赴現場,確認患者為村內留守老人,其家屬均在城區工作,無法及時趕回。他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考慮到高橋村距最近醫院有11公里,又迅速聯系300米外的村衛生室,協同村衛生室醫生攜帶急救器材返回現場開展先期救治,同時通知社區網格員疏導圍觀群眾。經科學急救,老人轉危為安,家屬趕到后再三致謝。從接警響應、現場急救到協調送醫、全程陪護,每個環節均彰顯“人民至上”的服務理念,成為“三必到”承諾的生動實踐。
智慧防控:科技賦能護田園,精準巡防筑屏障
智能監控織密防控網,熱力圖精準導巡防。過去,村里監控設施匱乏,田間地頭、村口巷道常有盜竊案發生,損失雖不大卻讓大伙安全感不足。蘇興國帶著同事走遍全村100條街道,發現村內宅基地分布不均,村道狹窄且死角眾多,存在14處監控盲區。他揣著標定的“隱患地圖”跑村委會、找鄉賢協調,不到1個月就協調加裝了22個智能監控,還說服6戶農戶將自家“看家攝像頭”接入村監控室平臺,實現村口、主干道,人員密集區域全覆蓋,真正形成“空中天眼+地面巡邏”立體防控網。
政務前移“家門口辦”,代辦服務暖特殊群體。去年10月,蘇興國在走訪常家灣村時,發現獨居的常玉濤老人正對著過期身份證發愁。老人因腦梗導致行動便,女兒在外打工,一年多來遲遲無法去派出所上換證,醫保都被停了。
“常大爺,我明天想辦法帶您去辦理!”蘇興國拍著胸脯保證。第二天一大早,他和同事開著車就來到了常大爺家中,告訴他“走,我們兩個人帶上你去辦證。”到達警務室后很快便為大爺將業務辦好了。截至目前,警務室的累計為30余名群眾上門辦理戶政業務50余件,提供咨詢服務400余次。
最讓外來務工人員感動的是“集中代辦”服務。2024年秋季,轄區金水河木材廠9名工人急需居住證辦理社保,蘇興國主動當起 “跑腿員”,收集好材料后在派出所和廠區之間往返三趟,硬是在周末前把熱乎乎的居住證送到工人手中。“以前辦個證得請假跑戶籍室,現在民警幫我們‘跑腿’,來回能省半天功夫!”廠長張老板特意送來錦旗。據統計,警務室推行的代辦服務已累計跑腿達3000余公里,真正把政務服務送到了“炕頭邊”“廠門口”。
矛盾化解:楓橋經驗本土化,鄉音鄉情化糾紛
三級聯調+鄉賢說理,柔性化解田間矛盾。高橋警務室將“楓橋經驗”與鄉土治理深度融合,構建“網格員初調—警務室詳調—派出所聯調”三級調解機制,同時吸納司法所干部、老村干、鄉賢組成“和事佬”調解隊,通過實地丈量、檔案比對、族老說理等方式柔性化紛,為防止矛盾反彈,民警還定期回訪,徹底解開心結。推行以來累計調解各類糾紛189起。針對反復報警、情緒激化的矛盾,創新“紅藍黃三色預警”機制:標為“紅色預警”的張某宅基地糾紛中,社區民警蘇興國以“喝茶談心”拉近距離,用檔案室泛黃圖紙還原權屬邊界,再邀支部委員“曬賬本”、族老“論界石”,讓當事人二十年來“被占一尺地”的執念在事實面前逐漸消解,最終雙方在村委會握手言和,那把深夜砸墻的錘子被扔進了村口枯井。3起險些“民轉刑”的案例證明,這套預警模式,讓村民真切感受到“說理不偏私、化解有溫度”。
法宣驛站+巡演大集,培育鄉村“法律明白人”。高橋警務室創新推行“法宣驛站+巡演大集”雙軌普法模式:一方面以警務室為陣地,配備咨詢熱線、法律書籍并定期開展宣法活動;另一方面依托“趕集日”“文化節”等節點,組建“警民宣傳小組”,將反詐知識、土地法規等編成故事、問答,讓群眾在輕松氛圍中提升法律意識。
其中,村民答大哥的經歷堪稱典型。答大哥有過被騙經歷,在民警的引導下,他經常主動參加派出所反詐講座、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逐漸成為村里的“反詐積極分子”:遇可疑電話主動提醒村民、查證群內不明鏈接風險。2025年3月,當他發現同村趙某欲向陌生賬戶轉賬5萬元“高息理財”時,立即運用反詐APP所學知識現場勸阻,并聯系警務室核實,成功攔截一起電信詐騙案件。
如今,答大哥已成為“鄉村法律明白人”隊伍一員,他結合自身經歷編寫“拆遷款,捂口袋,天上不掉餡餅來!”等順口溜,通過村委會大喇叭、院落會議等開展宣傳,協助揭露3起針對老年人的詐騙苗頭。在蘇興國的帶動下,全鄉培育86名“法律明白人”、42戶“治安中心戶”,化身“移動普法站”,帶動群眾自主安裝反詐APP,實現詐騙類警情同比下降90%,23起潛在案件在萌芽階段被群眾主動防范,形成“一人懂法、全家守法、全村護法”的自治鏈條,構建起“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的善治格局。
應急處突:最小單元筑堡壘,快速響應護平安
高橋警務室構建“1+2+3+N”警民聯勤最小單元(1名民警+2名輔警+3名聯防隊員+N名治安中心戶),針對農村“出警路程長”痛點,創新“線上先導+首接即處置”機制:接警后同步啟動線上指導聯勤隊員趕往現場先期處置、民警線下攜裝趕赴現場的梯次響應模式。
2024年4月22日,紅旗派出所接到群眾求助,稱一女子因為家庭矛盾所以在高橋紅旗水庫情緒激動、意欲輕生。蘇興國與同事立刻出發,同時聯系聯防隊員趕往現場先期處置,聯勤隊員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開展安撫工作,隨后民警趕到,在兩方的勸說下,女子放棄輕生念頭。去年通過指導群眾先期處置溺水、低血糖昏迷等緊急情況17起,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8分鐘,獲群眾贈送錦旗9面。
專項訓練強實戰本領,一專多能顯擔當。高橋警務室,定期組織開展防暴處突、糾紛調解、野生動物保護等訓練,2024年4月,聯勤隊員張大哥在野外發現受傷動物被困在灞臨公路邊的鐵絲網中,得益于野生動物保護訓練,他立刻認出這是一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麂子,于是立刻聯系民警,民警攜帶器材與聯勤隊員一同將受傷動物救出,并協助林業部門完成傷情鑒定、專業救治及后續放歸準備,展現“應急救援+生態保護”的綜合能力。
從田間地頭到村院屋場,從科技防控到人文調解,高橋警務室的“四維工作法”如同四條堅實的“經緯線”,編織出鄉村治理的“平安網”“幸福網”。在這里,民警既是守護平安的“衛士”,也是服務群眾的“管家”,更是扎根鄉土的“親人”。他們用腳步丈量責任,用科技賦能治理,用真心換取民心,讓“楓橋經驗”在鄉村熱土上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為鄉村振興筑牢穩穩的安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