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梁永飛 通訊員 張小翔)五月的校園,是成長的搖籃,也是家校相遇的溫暖場域。5 月 9 日,西安市灞橋區東城第一小學向陽分校以 “走進一年級課堂,共享讀書節盛宴” 為主題舉辦開放日,東城一小教育集團校長曹國清到校共同參與了本次活動。活動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從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沉浸式感受孩子的校園一日,在一堂堂充滿溫度的課堂與活動中,觸摸教育的本真。
晨光熹微
課堂初遇里的成長剪影
入校簽到 信任從細節開始
8:00 不到,家長們持邀請函陸續走進教室,正副班主任遞上溫熱的茶水,指引他們在簽到表上留言。教室后墻的文化角里,學生的拼音手抄報、數字繪畫作品整齊陳列,有的家長駐足細看,輕聲討論:“這是孩子第一次用彩筆描紅,比在家寫得工整多了!”
雙課連聽
觸摸 “靈動課堂” 的溫度
8:20 起,兩堂連續的課堂觀摩拉開序幕。教師們以“靈動課堂”為理念,或通過情境模擬讓知識鮮活,或借助小組協作激發探索欲:孩子們時而圍坐討論,時而舉手發言,時而在教師的引導下用教具動手操作。有的孩子為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在教師蹲身指導時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課堂里洋溢著“生長”的氣息。家長們坐在后排,悄悄拿出手機記錄下孩子踴躍發言的瞬間——原來,那些在家靦腆的小身影,在課堂上如此自信主動。
大課間
活力操場上的集體記憶
9:00,操場成為歡樂的海洋。廣播體操的旋律響起,孩子們伸展手臂如幼苗向陽;武術操的口號聲震天,握拳踢腿間盡顯少年意氣;跳繩中,繩子甩成銀色的圓弧,家長們站在隊列兩側,目光追隨著自家孩子,為每一次成功跳躍鼓掌。這一刻,校園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活力與協作的成長舞臺。
上午時光
書香與溝通的溫暖共振
家長會 坦誠對話中的教育共識
10:25,教室化作家校溝通的“客廳”。班主任用照片和視頻回顧開學以來的點滴:晨讀時的朗朗書聲、午餐時的文明用餐、課間活動的有序排隊,讓家長看見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蛻變。隨后,從課堂常規到習慣培養,從家校溝通機制到個性化輔導方案,每一個細節都傳遞著“教育無小事”的用心。有家長感慨:“原來課堂上的坐姿訓練、舉手禮儀,都是學校精心設計的成長課程。”
讀書節
童聲與書香的美好相遇
11:20,讀書節活動將氛圍推向高潮。舞臺雖簡,溫情卻濃:1.1班以課本劇演繹經典故事,孩子們戴著梁老師自制頭飾、衣服,用稚嫩的語言重現課文場景;1.2班開展親子共讀展示,家長與孩子手牽手朗誦詩詞,目光交匯間是書香的傳遞;更有孩子自愿上臺,捧著心愛的繪本分享:“這本書教會我勇敢,就像課堂上我敢舉手發言一樣!”閱讀的種子,在課堂與活動的雙重滋養下,正在悄悄發芽。
午后探索 多元課程的無限可能
綜合課堂:打破邊界的成長體驗
下午的課堂聚焦多元素養培育: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奔跑游戲,在運動中感受規則與協作的力量;一年級勞動課《蠶寶寶大變身》,帶學生觀察蠶卵孵化,照料幼蟲成長,見證結繭成蛾過程,培養觀察能力與責任感,感受生命奇妙。這些課程沒有固定的學科標簽,卻讓家長看見: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觀察力、動手能力、社會情感的全面成長。
課后服務 異彩課程的個性綻放
16:20,課后服務課堂揭開面紗。線語課上,畫紙與線條碰撞出天馬行空的想象;操場上,跳繩、足球等興趣小組活力滿滿,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舒展拳腳。家長們跟課觀摩時發現,課后服務不是簡單的等待,而是學校為每個孩子定制的“成長盲盒”—— 在這里,總能遇見不一樣的驚喜。
暮色四合 傾聽心聲后的攜手同行
交流反饋:聽見真實的教育期待
“沒想到孩子在課堂上這么專注!”“希望多舉辦這樣的開放活動”—— 意見征詢表上,家長們寫下樸素的感受與建議。有的提到孩子回家后主動分享課堂趣事,有的發現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進步,字里行間滿是對學校的認可與期待。這些聲音,成為學校繼續前行的動力。
暖心告別 以開放姿態擁抱未來
18:00,班主任站在教室門口,向家長們一一致謝:“開放日的意義,是讓家長走進孩子的世界,也讓學校聽見家長的聲音。未來,我們愿與您并肩,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同行者。” 家長們帶著滿滿的感動離校,暮色中的校園漸漸安靜,卻留下了家校共育的溫暖回響。
教育,是一場需要共同參與的旅程。
從課堂上的眼神交流到操場上的加油喝彩,從讀書節的溫情共讀到課后服務的個性綻放,家長們在開放日中看見的,不僅是孩子的日常,更是學校 “照亮多彩人生” 的辦學理念。正如任來金校長所說:“當家校之間有了看得見的信任與理解,教育便有了最堅實的根基。”未來,向陽分校將繼續以開放的姿態,與家長攜手,讓每個孩子在充滿溫度的教育中,向陽生長,綻放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