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聚首憶韶華,且拾初心赴壯游
——原13軍37師110團二機連老兵湘贛行紀實
- 陳法鄰
中篇:南岳競登抒豪情
衡山又稱南岳,是中華傳統文化"五岳"之一,久負盛名,中國民間祝壽詞中的"壽比南山"里的南山,就是指南岳(一指終南山)。南岳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名山,自然風光秀麗與宗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次年入選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俗語說,"不游南岳,等于沒到衡陽"。組委會非常理解老兵們的心情,衡陽籍組委會成員總牽頭人翁志軍不顧自身剛大病手術初癒,身體虛弱,與歐杉,胡洪祥,王新春(14集團軍某髙旅退役士兵),萬克宣,劉曄,黃林啟,張光甲等同志,不辭辛勞,先行多次到南岳大廟,忠烈祠,南天門,上封寺,禹王廟,祝融峰等景點反復踏勘,規劃游覽線路,為讓游覽南岳的老兵和眷屬們滿意,營造了溫馨感人的氛圍。
4月12日,早上7點。衡陽城內,蒙蒙霧雨,和風輕拂,但一出城外,雨點就開啟加油模式,漸漸變密變大。這對于第一次踏足衡山的我來說,除了在網上提前對今天的登頂沿途景點作了預覽外,還暗自準備了外套和雨傘隨身,本以為萬無一失,殊不料在山門購票處列隊進站時,導游小姐姐鄭重相告:"山上氣溫較低,風大雨大,雨傘無法使用,必須購買緊身塑料雨披,方可乘車上山,不然會感冒的",這讓大家都來了個猝不及防,紛紛轉身,準備向正在售賣雨披的游動小商販購買,好在曾有多次登頂經驗的老兵杜勇早有準備,他自掏腰包購買了50件質量相對較好的雨披分發各人,大家自是一番感動,心里熱呼呼的。
《雨中暖情》
雨霧蒙山愁滿腔,
寒風驟至透心涼。
老兵解囊傳溫暖,
塑衣手贈情誼長。
趁未進站之前,我抽空偷睨了一下廳外大廟旁邊的香火一條街,只見那里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潮涌一般。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爭先在此購香買寶,手提肩扛,仿佛都在預作進廟敬奉神佛的熱身。這讓人感覺: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人,不是在大廟,就是在來大廟的路上,就連我們報名參加徒步登頂祝融峰的這一路戰友及眷屬,有不少人,也是早早就購買了各種香寶紅燭隨身攜帶上車,準備到南天門財神殿,壽星殿,上封寺,祝融峰圣帝殿敬奉神明,祈愿祈福。而未參加登頂的戰友及眷屬則早早加入了觀覽大廟這波人潮之中。這不禁讓我心生慨嘆:兼容并蓄的中華文化中儒、釋、道信仰的力量和凝聚力也太強大了,它的信徒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都被召喚到南岳大廟來了,就連我們老兵也未能免俗。
9:00。旅游觀光車從南岳大廟侯車場冒雨出發。蜿蜒曲折,盤旋而上的柏油路面山道,濕而不滑,令人心曠神怡。車道兩旁古木蔥蘢,山花點綴,青松翠柏環繞的勝利坊,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忠烈祠,在車窗外一閃而過,由于這些景點目前都處于重點維修之中,不對游人開放,老兵們只能在窗內黙觀,遙寄哀思,緬懷民族英烈。感嘆:青山有幸埋忠骨,天地有情蕩英魂。抗日先烈,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千秋永祀。
《雨中忠烈祠》
南岳登頂抒豪情,
雨泣忠祠緬英靈。
千秋浩氣昭青史,
萬古精神佑漢庭。
歷史上勝利坊、忠烈祠等建成后曾遭日寇及左狂分子嚴重破壞,好在我黨有英明的領袖,終于讓這一沉重的舊篇翻過。如今,南岳忠烈祠正在得到妥善的維修和保護,祠內的國軍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四時祭祀香火不斷,中華人民共和國已追加他們為革命烈士,其遺屬也享有撫恤權。所謂"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次泯恩仇",我們有理由相信,祖國統一,游子歸家的日子不遠了。
《半山亭思古》
南岳登頂過此亭,
半山嶺前雨霧輕。
半字寺詩傳韻事,
賢僧自此功業成。
半山亭流傳著一燒火僧半字奇詩:
半山半庵號半云,
半畝半地半崎嵌。
半山茅塊半山石,
半壁晴天半壁陰。
半酒半詩堪避俗,
半仙半佛好修心。
半間房舍半分云,
半聽松聲半聽琴。
據傳當年僧院主持見到此詩后,立即將其擢拔為關門嫡傳弟子,妥妥的又一知識改變命運之古代版!
車經半山亭,由于上下車輛較多,我們的觀光車在半山亭前稍作會車停留,玄都觀隱藏在濛濛春雨籠罩下的幽谷密林中,雖不能下車近觀并拍照,但曾被統帥在建國75周年招待會講話上引用過的"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欲登絕頂莫辭勞",此際忽然映入我的腦海。如今這副名聯已成為人人皆知,激勵神州兒女振興中華的勵志名言。半山亭與玄都觀由此聲名更噪。衡山是一座詩聯之山,據說有各種楹聯1000多對,其中不乏名楹佳對,流傳甚廣。
9:50,觀光車終于到達南天門停車場。場邊依山勢次序排列的財神殿,祖師殿,壽星殿。三殿古色古香,外墻均用花崗巖山石砌筑,巍峨壯觀,殿內塑象,既慈祥又莊嚴,高高在上俯視人間,坦然接受眾生膜拜。善男信女,穿梭流連其間,禮拜祈愿之后,又紛紛涌到刻有"壽比南山"巨石旁合影留念,傳統福祿壽財觀念,其實也和當今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密切合拍。中華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無時不在不處無在。
老兵與壽比南山石合影
《壽星情》
南天門前聚忠良,
財祖壽星佑一方。
合影同祈歲月好,
雨洗山石韻悠長。
我與張德民均是第一次游南岳,參加登頂活動,每走一步都充滿好奇,每遇一景,都駐足觀瞻,拍照留念。尤其是到了南天門石刻牌坊處,更是啪啪啪拍個不停。古色古香的川字型門樓兩邊對聯:門可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跨過此門,就是傳說中的天上仙境了嗎?跨入仙境,我們又有哪些難忘的邂逅和相逢?
南天門老兵及眷屬合影照
其實,此次報名參加登頂活動,本人還有個小九九:為擬議中的今年九月與戰友結伴自駕游西藏預作熱身。心中私忖:要是連海拔1300.20米的南岳峰頂都上不去,那西藏游豈不夠嗆?
通往山頂的柏油大道與從山腳下延伸上來的曾國藩古道不斷交會。小道均為大小寬窄不一的條石鋪就,據說是當年曾國藩為方便母親上山朝拜所建,為不破壞"神山"上的水土和植被,所有鋪石,全部取之山下其它地方。如今幾百年過去,古道依然完好堅實如舊,甚至比現在新修的個別石質路面還要結實(這點我后面還會提及)。曾因湘軍而出名,他的治軍之道,我們不曾目睹,但今觀小小古道,歷經幾百年而幾乎完好如初,由此也可推知,曾之湘軍首領亦非浪得虛名也。
登頂之路,我們選擇柏油大路,木質架空棧道(頂上有蓬可遮雨雪)與古道三者交替兼行,為的是多積累一些爬山經驗。有著多次登山經歷的張德民說:下山時小石道不磨杵膝蓋骨,返程我們要多走古道。
10:10。雨滴開始變小,天色也比山下明朗了許多。傳說中的圣帝之庭終于快要到了。據說,從跨進南天門那一剎那起,就相當于進入帝都之地,此時有緣有福之人,你的耳邊會隱隱傳來悠揚的仙樂之聲,你身邊的蒼松翠柏,也會枝葉輕拂,山花搖曵,婆娑起舞,那是瑤池西王母派來的仙女化身在夾道歡迎,這是吉兆,會預示你的這趟拜山之旅能夠心想事成,得嘗所愿。
10:15。巧遇抬轎工。竹椅悠悠,游客端坐,抬工一前一后,三人同心,向著祝融峰進發。問曰工價幾何?答曰300二工平分。我說不貴不貴,明碼實價,公平交易,勞動計酬,理所當然。
10:20。禹王碑路段,山坡更陡。一位母親突然仰面倒地,抽搐不已。他的兒子年約十三、四歲年紀,身背香寶燭之類供品,正雙膝跪地,一手墊在母親腦后,一手用雨披擋住雨水,那焦急而又無助的眼神讓人看了心疼。或許這位母親是為了陪兒子到上封寺求禱六部尚書塑像(據說非常靈驗)保佑兒子求學有成,那怕是抱恙在身也在所不辭吧,由此可見母性之偉大。老兵孫百印本已抄古道剛好與母仔倆人錯過身,來到上方一層盤山道,他聽說后,馬上掏出隨身攜帶的速效救心丸急速回趕,贈予其子。此時山上志愿者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和醫生也已趕到,他們對孫老兵的義舉表示感謝,說,母親是慢性癲癇病急性發作,已經對癥施藥,速效救心丸暫時用不上。這不幸又充滿溫情的一幕,見證了老兵的善良和人性的光輝,而這也不正是和諧社會所應有所倡導的新風尚嗎?
《雨中登南岳偶遇》
雨濕山階步蹣跚,
抬夫計酬理應當。
忽聞慈母身遭厄,
義舉暖心歲月芳。
10:30。驚魂一刻。在禹王碑記與上封寺路段,有一公共衛生間。在通往右邊男廁通道上,有一塊摸約50公分見方的青石,底下水泥已被雨水淘空。當我拾級而下踏上該石時,猛然一個踉蹌,差點滑倒,驚魂甫定,讓人后怕,若是心臟不好的游客遇此,說不定會釀成大禍。文撰至此時,剛好傳來黔西烏江百里畫廊游船傾覆事故的不幸消息,似覺這點更有重提的必要。希望景區管理方能舉一反三,全面排查安全隱患,守護好每一個游客的平安。
《驚魂一瞬》
雨蝕山石藏隱憂,
一腳踏空魂欲丟。
但愿景區勤檢護,
平安覽勝樂無憂。
10:40。千年古剎上封寺。惟妙惟肖九龍壁。上封寺至少有1500年歷史,東漢時為道教宮觀,稱為道教22福地。自隋煬帝南巡至此下旨改為上封寺后,香火延續至今。寺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彌陀殿等。
近百年來,上封寺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寺旨和教義從過去的出世到入世,從小乘修持到大乘普渡。在這方面,周恩來總理年青時代的一幅"上馬殺賊,下馬學佛"題詞,功不可沒。
在風雨如磐,民族災難深重的抗戰年代,上封寺是中國僧人抗戰的發源地。1939年5月,上封寺"佛道救難協會"成立,時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題詞"上馬殺賊,下馬學佛"并對住持寶生,巨贊等法師解釋"殺賊"不止是破除心中煩惱之賊。而且要破滅危害民族、國家,殘害人民之賊,普渡眾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愛國作家,詩人,革命斗士田漢有詩"緇衣不著著軍衣,敢向人間惹是非。自從徹悟如來意,又向人間樹戰旗。"就是那時上封寺僧人的真實寫照。
往事如煙,隨風而去。忽然一陣久違的梵音傳來,那是上封寺的佛道僧尼們在山門前舉行法事活動。這讓游人們大飽眼福,紛紛圍攏過來,駐足觀看。山門內天王殿前也是人潮涌動,焚香亭內,火勢正旺,不斷有人一邊投香送寶,一邊念念有詞,禱告祝福,虔誠而又專注。
上封寺山門外的九龍壁群雕,在彌漫的雨霧中若隱若現,宛如各路神仙的坐騎齊聚,似飛似降,其設計之妙,匠藝之精,令人贊嘆!
九龍壁照片
2006年,國家民宗局授予上封寺"宗教界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對歷史正義的褒揚。
上封寺照片
《上封寺感懷》
雨叩禪門韻自長,
九龍壁下意蒼茫。
佛道抗倭功跡著,
總理遺風萬古揚。
11:00。此時距祝融峰頂,僅有咫尺之遙。"祝融帝君!二機連老兵拜望您來了!"我在心中一陣大喊,深鞠一躬。
此時風微雨小,趨于消停。腳下山谷的嵐氣煙霞蒸騰,與圣帝殿前廣場一側的焚香爐里熊熊燃燒后的煙火混合,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烈的煙火味,向著祝融峰頂飛升,"祝融萬丈平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真是佩服韓愈老先生的審察入微,描述確是真實精妙。
紅旗飄上圣帝殿:二機連老兵申繼瑰(左)、何義雄(右)手持紅旗在祝融峰圣帝殿前合影
《雨登祝融峰》
雨登祝融豪氣添,
七十二峰入我懷。
湘江北去水滔滔,
無盡風光似錦裁。
登上祝融頂峰,環視四野,峰巒無數,湘江北去,水天一色,嵐煙氤氳,72峰難見全貌,唯有峰頂一節蒼翠如墨。古人有言"南岳獨秀","南岳獨如飛",這種評價也是非常中肯的,但當今天登頂祝融峰后,我忽然覺得南岳最大的特色,不單是她的自然秀色,也不止于她的沖天飛姿,南岳的最大特色也是她的底色,在于她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氣質:這是一座英雄之山!君不見,從全國唯一一座"抗戰紀念城"衡陽到忠烈祠,從船山石鼓書院王夫之的"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到"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青年毛澤東在岳麓書院開辦的半工半讀,寫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從"經世濟用"到"實事求是,",從鄴侯書院的名宰故事到上封寺的"上馬殺賊,下馬學佛",從圣帝廟里的火官真神到火星車祝融號,所謂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南岳何其雄哉!尤其自明清以來,在南岳留痕的歷史名人無計其數,王夫之,曾國藩,石達開,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葉劍英,田漢……他們是民族精英,國家棟梁,"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英雄之山,名符其實。南岳孕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中華脊梁精英,哲,思,政,軍,醫,農,詩,僧,等等,靈山與名杰交相輝映,光耀天下,佑我中華,萬古流芳。
南岳是一座連接天上人間與過去未來的風水寶地。從欞星門到祝融峰,一山一水都是傳奇,一草一木都是故事。大自然的造化之妙與巧奪天工的人文景觀,凸顯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理念的無限生命力和創造力。《甘石經》載:衡山南岳"可稱天地","銓德鈞物",它是28宿之軫星,主管人間壽辰。在它面前,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統統都是它的臣仆。我忽然明白,難怪歷朝歷代,為何祀拜南岳,問德問政,問道問術,求財求官,求福求壽,求子嗣求姻緣,求平安求健康者絡繹不絕的原因了。原來在他們心中,茫茫宇宙間真的有一桿稱,這就是南岳衡山。在它面前,人人都得接受它的檢驗與掂量!這是神話乎?這是現實乎?好象是,又好象不是。而我內心深處,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人要有點敬畏天地的精神,才能有所忌憚,修身養性,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平衡,才不會在滾滾紅塵中迷失了自我。
短暫而又難忘的南岳之行即將結束,令人憧憬和期待的新一輪山與水的親密接觸又要開始。在井岡山,八角樓,黃洋界,挹翠湖,韶山,花明樓,滴水洞,長沙不夜城,還有橘子洲頭,又有什么樣意想不到的美好與我們不期而遇?還有怎樣的驚喜連連讓人目不暇接?敬請期待下篇《井岡韶山拾初心》。
井岡山廣場合影照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陳法鄰:廣東省徐聞縣人,1974年12月入伍,1981年10月進藏,歷任邊防5營1連副政指,西藏軍區干部文化學校教員,山南軍分區政治部宣傳干事,邊防2團邊防營政教等職,中校軍銜,1994年8月轉業,任建設銀行徐聞縣支行辦公室主任,已退休。現為廣東省徐聞縣詩社會員。
作者:陳法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