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教一個人如何好好生活。
你讓一個學生來解題,那做得非常遛。可一旦他們遇到“怎么跟房東撕押金”、“被公司拖欠工資該找誰”、“路上被人插隊了怎么辦”,他大概率會愣在原地。
甚至是與自己最相關(guān)的,最緊迫的——怎么找工作,很多大學都沒有教過。
至少我當年讀書從大一到大四,都沒人講過要怎么規(guī)劃職業(yè),要怎么寫簡歷,要怎么面試,去哪里找適合自己的公司,要在學校積累哪些知識、技能才能找一份好工作......(可能是學校太差,不知道清華的會不會教這些)
更不用說教你怎么在職場里成長得更快、爬得更高。
就【找工作】、【怎樣升職】這兩項基本能力,你就說說,你缺不缺?是不是你最需要的?
這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東西我認為都是該教而沒有教的。
缺少對社會規(guī)則的基本認知
一看到社會規(guī)則四個字,有的人就會想到什么酒桌、送禮、走后門之類的。心里就在想,這么早就讓孩子接觸這些東西,對他的身心成長不好。
說實話,太狹隘了!!!!
你想的那些社會規(guī)則,都是潛規(guī)則,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如果你現(xiàn)在30多歲了,你大概就能明白社會運行規(guī)則有明有暗,越早知道越好。
比如與人合作的時候怎么簽合同才不會被坑?怎么交稅?怎么避免法律風險?去哪里找工作?怎么讀懂JD?遇到公司拖欠工資怎么辦?公司不繳納五險一金怎么辦?
這些都能擺在臺面上來說。
暗一點的,像什么同事遞來的“幫忙”結(jié)果是甩鍋,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其實有大坑,老板畫的餅其實根本吃下來......出去租房還有房東不退押金,訂酒店遇到裝了攝像頭等等。
可是這些規(guī)則都要靠你自己一步一個坑走出來,一般人都要花了大概十幾年的時間。
其實這十幾年都是被浪費掉的,人都麻了。
回想一下,如果你剛畢業(yè)的時候就了解了這些規(guī)則,然后開始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比現(xiàn)在要好很多。
維護自己權(quán)益的能力
維權(quán)群里最常見的話是什么?
“算了,鬧大了影響不好”“可能真是我自己的問題”。
被公司拖欠工資,第一反應(yīng)是自我檢討“是不是我加班不夠努力”;遭遇消費欺詐,第一念頭是“就當花錢買教訓(xùn)”。
90%的人在受到別人的攻擊自己的權(quán)益受損的情況下,都會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和別人爆發(fā)沖突,不敢據(jù)理力爭。
我以前就是這樣,本著能忍就忍的原則。其實想想哪來這種看法,無非就是以前學校教的。比如在學校被人欺負了,多數(shù)老師都會讓你忍,選擇息事寧人。
有的人會想,不要爆發(fā)沖突就行了,安靜的做好自己。
其實根本不可能,資源這種東西都是有限的,因為只有稀缺才能稱之為資源。
你不爭,而別人要爭,那就給別人了,你什么都撈不到。越是性格好,脾氣好的那種人,往往就越窮。身邊都是一群狼,你一只羊能撈到什么好處?
這些知識如果家里人不教你,學校不教你進入社會,你只能靠吃虧來學習,公司領(lǐng)導(dǎo)是不會教你的,同事也不會教你的。教你就是培養(yǎng)競爭對手,他們蠢嗎?
公司只會想方設(shè)法PUA你,瘋狂壓榨你的價值。
學校不會教你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反而教的是怎么服從權(quán)威。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聽老師的,在公司聽領(lǐng)導(dǎo)的,讓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好的教育是要告訴你,正確分辨。什么有理什么沒理,有道理的要聽,沒道理的就要據(jù)理力爭。
低自尊
真的太多人都處在一種低自尊的狀態(tài),覺得自己什么都不配,自己又很丑,又沒文化又沒錢。
我覺得這都還算輕的,最常見的是什么呢?很多人一遇到問題就會先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錯了,然后一直在那里精神內(nèi)耗。
其實有沒有可能,你根本沒有錯,就是別人在針對你。
很多教育方式就是一種打壓式教育,讓你否定自己。
就像很多家長經(jīng)常有一種態(tài)度,孩子考了99分,孩子心里很高興——我厲害,我自豪。結(jié)果父母就一盆冷水潑下去,下次還能考這分嗎?能一直保持嗎?
聽得讓人自我懷疑:“我是不是運氣好,才考了99分”
多幾次這種類似的經(jīng)歷,人就變得非常不自信。讓自己覺得做的好,那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模话惆恪W龅牟缓茫沁@個人就完了,這一段時間你啥也干不好。
“遇到問題先反思自己”成了新一代的精神癌癥。
學生時代,忘帶作業(yè)被罵到哭是“培養(yǎng)責任感”;被同學欺負反遭老師訓(xùn)斥“一個巴掌拍不響”;工作后,加班到猝死邊緣還要感恩“公司給機會”。
這套系統(tǒng)還把自我否定包裝成美德。
它讓人相信“吃虧是福”,卻不說福氣全進了別人的口袋;它鼓吹“嚴于律己”,卻對踐踏底線的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當年輕人習慣性彎腰時,連脊梁上的銹都成了“懂事”的勛章。
邏輯思維能力
經(jīng)常刷短視頻就看的,評論區(qū)里很多人那種言論,你就感覺他把腦子放家里了。
朋友圈轉(zhuǎn)發(fā)“吃碘鹽防輻射”的是他們,微博痛罵“日本核廢水無害”的也是他們。
不是蠢,是教育從未給過他們一副思考的骨架。
課堂上,質(zhì)疑標準答案會被扣分;作文里,批判權(quán)威立意會被打低分;班會上,提出不同方案會被呵斥“就你特殊”。
二十年訓(xùn)練下來,再靈光的腦子也成了復(fù)讀機——聽到風聲就下雨,看見標題就高潮。
網(wǎng)上一個情緒煽動立馬就跟著跑了,就像那些辯論綜藝節(jié)目一樣,下面的觀眾一會兒站正方,一會兒站反方,就沒有一點自己的思考。
更諷刺的是,這群能在政治考卷上大談“辯證唯物主義”的人,現(xiàn)實中卻分不清“專家建議”和營銷話術(shù)的區(qū)別。
學了這么多辯證法,也用不出來。
沒有主見
最讓我心寒的,是這群年輕人連“要什么”都不敢說。
高考填志愿聽父母的,畢業(yè)找工作聽輔導(dǎo)員的,相親對象聽七大姑八大姨的——活得像個人形提線木偶。
去年有個畢業(yè)生找我咨詢,說他同時拿到投行和NGO的offer,整整糾結(jié)了三個月。
我問:“你自己想要什么?”他沉默了五分鐘,憋出一句:“大家都說投行好。”
這都在決定人生大事了,還不上上心。
小事就更別說了,出去聚會,哪里吃,隨便;點菜時吃什么,隨便。
真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成了隨便。
沒有主見的人,注定是別人野心的燃料。
有人會想說:“學校不是社會,不能教得太功利。”
那我想問——教孩子維權(quán)就是功利?教學生獨立思考就是叛逆?教年輕人守住底線就是破壞和諧?
若連基本生存能力都要被污名化為“功利”,那這樣的教育,不過是新時代的裹腳布。
你看那些國際學校的學生,初中就在模擬法庭上辯論“校園霸凌責任歸屬”,高中就能組織游行抗議教材歧視——沒人覺得他們“被污染”,反而夸他們“有公民意識”。
說到底,有些人怕的不是孩子學不會,而是孩子太會了,就不好管了。
十年前我去拜訪一位老教師,他指著教室里“知識改變命運”的標語苦笑:“現(xiàn)在該改成‘聽話改變命運’。”
如今再看,這話竟是一語成讖。
不教人捍衛(wèi)尊嚴、分辨是非、堅持主張,本質(zhì)上是在為社會輸送高質(zhì)量的耗材。
耗材不需要思想,耗材不需要棱角,耗材只需要在規(guī)定的卡槽里嚴絲合縫地運轉(zhuǎn),直到某天被替換下來,連一聲“嘎吱”都不會留下。
別再說什么“走出校園就好了”。
野狗尚且在幼崽時期就要學習撕咬,而我們的年輕人,卻被關(guān)在溫室里修剪爪牙。等放歸叢林時,你猜他們是會成為獵手,還是成為獵物?
(免責聲明:本文為經(jīng)濟學教授觀天下?lián)_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gòu)成投資或者購買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或者購買依據(j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