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4月12日,市民“全副武裝”頂著大風行進在太原市迎澤大街。本報記者李兆民攝
“上午剛洗了車,下午就一層黃土,頭發也被吹得亂糟糟。”5月10日、11日全省又出現短時7級或以上的西北風。
今春以來,從雁漠古城到河東大地,大家連續受大風侵襲。氣象數據顯示,3月1日—5月7日,我省大風天氣頻發,平均大風日數為9.0天,排歷史同期第3位,為近59年最多。位于山區的五臺山氣象站極大風速甚至達到39.0米/秒(13級)。這場持續數月的“風暴”背后,究竟藏著什么秘密?
多因素增強風力
今年從1月起,大風的腳步就踏上了山西的土地。省氣象臺數據顯示,1月1次、2月1次、3月2次、4月7次、5月2次。尤其在4月,大風天氣日數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且強度偏強。其間,各地旅游景點關門,部分鐵路停運,高速入口關閉,學校也調整上課時間……狂風來襲,大家的生活真是備受影響。
“今春的大風主要是由外強迫因子、大氣環流異常共同作用的。當然,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春季快速升溫和山西獨特的地形條件也‘火上澆了把油’。”省氣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張冬峰介紹。
今年1月—2月,北極海冰面積異常偏少,氣溫偏高,使得極地渦旋偏弱、極地和中高緯度溫度梯度減小。“這一變化為中緯度西風帶波動加劇以及山西春季大風頻發埋下伏筆。”張冬峰說。
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山西今春大風天氣增多的重要原因。作為中緯度內陸省份,我省春季本就是冷暖氣團博弈的“主戰場”。今年3月—4月,影響我國氣候的重要大氣環流因子——烏拉爾山阻塞高壓(60°E附近)穩定偏強,西風帶正常東移受阻,迫使極地冷空氣在其東側不斷分股南下,增加山西春季大風發生的頻率;另外,東部階段性活躍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壓(150°E附近)時而與烏拉爾山高壓形成“東西夾擊”態勢,阻擋冷空氣東移,造成山西今年春季大風長時間持續。
特別是4月11日—13日,從貝加爾湖以北“啟程”的冷渦,在我國中東部以極快速度南下到北緯40度附近,激發出的風暴和西側的冷高壓之間氣壓梯度大幅急升,加之我省4月上旬氣溫持續異常偏暖,大氣能量極為充沛,直接催生了13級瞬時大風(五臺山站),且48小時內全境氣溫驟降18℃。
今年春季的大風天氣多為大范圍天氣過程,同時山西“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貌,對大風強度和空間分布影響顯著,成為某些地區風力的“地域放大器”。“如山西西部的呂梁山與東部的太行山形成的地形‘狹管效應’,當氣流(如西北風)通過狹窄山谷時,受地形擠壓加速,容易形成大風天氣或增強大風強度。”省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科工程師王曉瓊解釋,“再者我省部分地區植被稀疏,地表摩擦力小,氣流阻力弱,風速衰減慢,大風更易維持。”
近59年最猛“風季”
“今春以來,我省大風天氣多,排歷史第3位,為近59年最多;影響范圍廣,尤其4月12日出現罕見的全省大范圍大風天氣;極大風速量級大,大部分區域極大風速達到了9級及以上,部分縣市極大風速超近20年極值,且特征明顯。”省氣候中心氣候監測評估科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劉月麗介紹。
頻次之“最”。截至5月7日,我省大風日數在1至21天之間,平均為9.0天,僅次于1966年(9.7天)和1962年(9.3天)。統計數據顯示,我省中部盆地區域部分縣市在5天以下;東西兩側丘陵山區部分縣市大風日數超過10天。其中,神池縣以21天大風登頂全省,相當于每3天就有一場8級以上大風。“與常年同期相比,17縣市偏多1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臨汾、長治等地。”劉月麗說。
強度之“極”。春季以來,我省各站極大風速在17.1米/秒(婁煩)—34.3米/秒(平陸)之間,普遍達到8級以上大風。其中,8級大風區域占統計站數的21%;9級大風占50%;10級及以上占28%。屬于高山站的五臺山氣象站,極大風速達到39.0米/秒(13級)。有38個站(占統計站數的34%)春季以來極大風速值超近20年歷史極值。
令人記憶深刻的當屬4月11日—13日那場堪稱“王者”的大風過程。“此次大風過程是冷鋒和低壓造成的混合型大風,具有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瞬時風速大等特點。當時,我省大部分地區陷入大風‘包圍’,平均風速≥6級或瞬時風速≥8級的大風肆意橫行。極大風速達8—10級有1200站,11級有53站,12級有19站。同時,全省大部分地區伴隨出現揚沙或浮塵,河津、萬榮、新絳、稷山、芮城等地更是被沙塵暴所籠罩,仿佛被蒙上一層厚重的紗幕。”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王洪霞說。
大風頻率或上升
今年春季大風頻發氣候事件,不能直接歸因于全球變暖,但研究表明,全球變暖有利于春季蒙古氣旋活動增強、冷空氣南下頻繁,也相對增加了山西春季大風的出現幾率。
“從統計結果來看,近年來我省大風日數呈上升趨勢,今春以來我省大風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5.8天。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未來我省極端大風發生的頻率可能上升。但由于大風發生與諸多外強迫因子和大氣環流密切相關,預測存在多重不確定性。”張冬峰介紹。
眾所周知,大風天氣可能會對設施農業、畜牧業、交通運輸、人體健康等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大風發生時,設施農業溫室、畜牧業圈棚等易受損壞;農作物、經濟林木等較易發生折斷或倒伏;車輛行駛等穩定性變差;簡易搭建物等易發生墜落倒塌;還可能導致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較高。此外,大風常伴隨冷空氣活動和沙塵天氣,冷空氣入侵前后,氣溫起伏大,公眾容易感冒;沙塵天氣易感人群或脆弱人群可能引發呼吸道疾病。
“相關部門需做好大風防范準備,設施農業和畜牧產區做好設施溫棚、牲畜圈舍防寒保暖加固,防止大風天氣揭膜損膜、損壞棚架以及導致牲畜圈舍垮棚倒塌;墑情偏差的冬麥區及時灌溉。”王曉瓊提醒,各地需加強野外用火安全管理,做好臨時搭建物、廣告牌等防風加固工作,并在極端大風天氣下停止戶外施工作業、游樂活動、有組織的體育或集會活動等,非必要不出行。
因我省前期降水持續偏少且多大風天氣,中南部大部分地區表墑偏差,對冬小麥生長不利,5月8日—5月9日降水后旱情有所緩解。
目前,我省南部冬小麥主產區大部處于灌漿期,中部處于抽穗揚花期。預計5月17日,中南部部分地區日最高氣溫超過32℃,部分地區達35℃以上,14時相對濕度低于30%、風速大于3米/秒,可能有冬小麥干熱風災害風險。省氣候中心農業氣象科副研級高級工程師田國珍分析,晉中和臨汾西部為輕到中風險,長治、晉城和運城部分地區為中到重風險。
加強小麥后期田間管理更加重要。在干熱風來臨前進行灌水,可以降低麥田近地表氣溫,提高田間濕度,改善田間的小氣候條件,減輕干熱風危害,同時灌水時要注意控制水量,以防后期倒伏。田國珍還建議,做好“一噴三防”,縮小葉片氣孔開張角度,抑制蒸騰作用,提高小麥植株抗干旱、抗干熱風能力。
今春的極端大風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大氣環流對眾多影響因子響應的結果。今后,我們應更加重視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守護好我們的家園。記者張麗媛
鏈接
風是如何形成的?受不同緯度、地形地勢、海拔等影響,地球表面各處照射到的太陽光是不均勻的,造成近地面的空氣冷熱不均,受熱較多的空氣膨脹密度變小產生上升運動,附近較冷的空氣便橫向補充進來,補充進來的冷空氣遇熱后又會上升,這樣冷、暖空氣就不斷運動起來了。
同一水平面上冷空氣氣壓較高,暖空氣氣壓較低,這樣冷、暖空氣之間就會形成氣壓差,使空氣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產生水平方向的流動,風就形成了。風的種類分為陣風、海陸風、干熱風、季風、焚風、臺風、山谷風、旋風、龍卷風、信風。
造成山西大風災害主要是冬春的寒潮大風、夏季的雷雨大風、秋季因寒潮或強冷空氣入侵而出現的大風或磨谷風(秋季谷黍成熟期,因風使谷黍籽穗相互摩擦落地造成減產,稱“磨谷風”)。(省氣候中心氣候監測評估科副研級高級工程師郭媛媛提供)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