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已經立夏了,為啥還這么冷?“這可能是最近最常聽到的感嘆及疑問。往年立夏的時候都已經穿短袖了,但今年很多地方的小伙伴還在穿厚外套,有的地方甚至還要穿棉襖,像小編這里,晚上的氣溫還是個位數(shù),睡覺還要蓋厚棉被。
今年立夏除了氣溫低之外,雨水也很頻繁。像南方很多地方從5月3日以來,雨就沒停過,而且根據(jù)天氣預報的預測,這兩天我國還會迎來大范圍的雨水天氣,局部還會出現(xiàn)暴雨、大暴雨,個別地方還會出現(xiàn)五月飛雪的情況。
這種陰雨連綿的天氣,讓很多人懷疑是不是梅雨季節(jié)到了。當然這并不是,但今年的梅雨季節(jié)確實特殊,是10年一遇的最早梅雨,那今年具體哪天入梅?又哪天出梅?今年的夏天雨水會很多嗎?我們一起來具體看看。
什么梅雨?
“梅雨”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梅雨”是什么意思呢?每年大約在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及臺灣地區(qū),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天陰有雨的天氣,因為這時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被稱為“黃梅雨”,唐代柳宗元的詩中就有"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的描述。
此外,由于長時間的陰雨天氣,空氣中的濕度比較大,衣物等會很容易出現(xiàn)發(fā)霉的現(xiàn)象,因此“梅雨”也被叫做“霉雨”,《本草綱目》中就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的詳細記載。
今年哪天入梅?哪天出梅?
古人根據(jù)長期的觀察,對入梅和出梅的時間進行了總結,因為我國古時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梅雨又是氣候現(xiàn)象,所以入梅和出梅時間就主要與節(jié)氣和干支紀日有關。一般來說,歷書上多以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定為入梅,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定為出梅,《月令廣義》中就明確指出:“芒種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
今年芒種交節(jié)在6月5日,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出現(xiàn)在6月6日,即乙巳年、壬午月、丙午日,所以今年入梅時間就在6月6日,也就是芒種節(jié)氣的第二日。
出梅時間要看小暑,而今年小暑交節(jié)在7月7日,小暑后的第一個未日是7月13日的癸未日,所以按照古時的歷法,今年出梅時間大致即為7月13日。
為啥今年是10年一遇的最早梅雨季節(jié)?有啥說法?
入梅和出梅的時間與干支歷有關,而干支歷則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組合表示年、月、日、時,其中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芒種交節(jié)時間在6月5日-7日,“丙”為十天干之一,而入梅因天干有十個的緣故,所以入梅時間一般是在6月5日到6月16日,按照古代歷法,今年入梅時間6月6日是芒種的次日,這也是近10年來最早的一次了。
那“早入梅”有啥說法呢?我們看看老祖宗總結出的農諺都有啥說法:
“早梅雨不休,晚梅旱斷伏”
意思是如果當年入梅的時間比較早,預示著黃梅雨期間的雨水比較多,哪怕出梅了降雨也偏多;而如果當年入梅的時間比較晚,那么雨水偏少,干旱少雨的天氣可能會持續(xù)到三伏天。
”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
早梅雨開始時,北方冷空氣仍較頻繁,所以陰雨開始后氣溫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反映了早黃梅期間天氣較為涼爽的特點。
在早梅雨年份,端午節(jié)前后可能就已經進入梅雨期。此時,北方冷空氣仍較頻繁,雖然已經到了端午節(jié),理論上天氣應該逐漸轉暖,但由于冷空氣的不時侵擾,導致陰雨開始后氣溫較低,甚至會有冷颼颼的感覺,所以人們會覺得還需要經歷幾次 “凍” 的過程,提醒人們在端午節(jié)后也不要過早地減少衣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根據(jù)古時的歷法,今年屬于早入梅,預示著今年夏天雨水會比較頻繁,氣溫也相對涼爽。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在有了更為明確的入梅、出梅標準,人們已經很少用古歷來計算具體日期了。但古歷作為古時的經驗智慧結晶,大家有興趣的話可做下參考,同時也可以驗證下古人的經驗是否還適用于現(xiàn)代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