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1 日,一段震撼畫面通過 RT 微博傳遍全球: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觀看衛國戰爭題材電影《未列入名單》時,眼眶泛紅、默默垂淚。這并非孤例 —— 早在 4 月 30 日莫斯科觀影時,這位以鐵腕著稱的領導人已展現出同樣的情感波動。
當銀幕上的硝煙與淚水交織,這位手握核按鈕的政治家為何會在光影中卸下心防?這滴淚背后,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集體共振,更是大國博弈中精心設計的情感政治。
歷史記憶的當代投射
電影《未列入名單》改編自蘇聯作家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說,聚焦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 "未被編入名冊" 的無名戰士。影片以普魯日尼科夫中尉的視角,展現了蘇軍士兵在彈盡糧絕下與德軍周旋十個月的悲壯歷程。當鏡頭掃過廢墟中緊握軍旗的少年、臨終前仍在擦拭黨證的政委、用身體堵住機槍口的炊事員,這些細節構成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集體記憶。
這種歷史敘事的選擇極具深意。時值衛國戰爭勝利 80 周年,俄羅斯正面臨西方對其 "侵略" 的指控。普京選擇在此時公開觀影落淚,實質是通過銀幕重構 "反法西斯繼承者" 的身份認同。正如他在勝利日講話中強調的,"中俄兩國人民為共同勝利付出巨大犧牲",這種歷史悲情的共鳴,既回應了西方對俄烏沖突的批評,也為中俄戰略協作注入情感動能。
硬漢的情感政治:從個體共情到國家敘事
普京的落淚并非偶然。2025 年 3 月,他在聽取陣亡軍人母親講述兒子主動暴露坐標、引爆炸藥的事跡時,曾一度語塞哽咽。這種情感表達與其說是即興反應,不如說是精心設計的政治符號。通過將個體英雄事跡升華為 "俄羅斯特有的民族品質",普京成功將個人形象與國家敘事綁定。
這種策略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尤為關鍵。當國內經濟因制裁承壓、民眾對戰爭的耐受性接近臨界點時,普京需要通過情感共鳴凝聚共識。數據顯示,此次落淚事件后,其支持率逆勢回升 3 個百分點,社交媒體話題 "# 硬漢的眼淚" 閱讀量突破 10 億。這種政治效用印證了俄羅斯政治學家馬爾科夫的判斷:"在威權體制中,領導人的情感表演是比政策更有效的社會黏合劑。"
撕裂的國際輿論場
這滴淚在國際輿論場引發截然不同的解讀。西方媒體將其與烏克蘭危機關聯,《華盛頓郵報》尖銳指出 "普京的眼淚是為了掩蓋戰場上的失利",而發展中國家的反應卻呈現出鮮明差異。印度網民在推特上表示 "理解普京的情感,因為我們同樣經歷過殖民傷痛",巴西學者則在《圣保羅頁報》撰文稱 "俄羅斯的歷史悲情正在重構全球南方的反霸權敘事"。
這種分化折射出后冷戰時代歷史解釋權的爭奪。當德國總理默茨批評俄羅斯 "濫用歷史" 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卻公開支持俄方紀念活動。這種陣營對立的背后,是對二戰遺產的不同認知:西方試圖將俄羅斯塑造為 "修正主義國家",而普京則通過銀幕敘事將俄羅斯定位為 "歷史受害者" 與 "正義捍衛者"。
從銀幕到現實的隱喻
普京的落淚事件,本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記憶政治實踐。正如他在 2024 年勝選演講時 "被冷風吹紅眼眶" 的經典橋段,這些瞬間通過媒體放大,成為塑造領導人形象的關鍵節點。當俄羅斯國防部宣布將《未列入名單》列為新兵必看影片時,這種歷史記憶的代際傳遞已超越娛樂范疇,成為國家認同建構的工具。
在北約東擴與科技革命交織的當下,俄羅斯正通過銀幕向年輕一代傳遞 "歷史循環論"—— 今天的抗爭,是衛國戰爭精神的延續。這種敘事策略在俄烏沖突中尤為明顯:當西方質疑俄軍行動的合法性時,普京通過歷史悲情構建道德高地,將特別軍事行動定義為 "抵御納粹主義的延續性斗爭"。
一滴淚的重量
普京的淚水,是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是個體情感與國家敘事的共振器。當這滴淚從克宮流入國際輿論場,其漣漪早已超越個人情感的范疇。它既是對 2700 萬衛國戰爭死難者的致敬,也是對西方霸權話語的無聲反擊;既是凝聚國內共識的政治工具,也是撬動國際陣營的外交杠桿。
在這個意義上,銀幕上的淚水,實則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鏡像,是大國博弈中最柔軟卻最堅韌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