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劉益帆 5月1日至5月11日,“灣影青年影視人才培訓計劃”之“看見生命的重量——秦博導演紀錄片作品雙周展暨創作分享交流”活動在廣州圖書館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三所高校舉辦。秦博導演以“從現場到心靈:紀錄片創作中的挑戰與突破”為主題,與觀眾進行了創作分享和交流。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電影家協會、廣州圖書館、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真實傳媒有限公司還將紀錄片《田野之上》捐贈給廣州圖書館作為永久館藏。
秦博導演在講座中圍繞“非虛構影視文本的寫作”展開討論,指出創作的核心在于持續寫作。他強調,影視表達需借助文學技巧,但影像更具生動形象的優勢;非虛構創作更考驗導演在現實條件下的作用,要求導演深入體驗生活,觀察拍攝對象,在拍攝中兼顧選擇與倫理的平衡,既注重整體結構,也關注細節呈現。
講座末尾,秦博導演闡述了邁克·摩爾的13條紀錄片法則,例如:“不要制作紀錄片,要制作電影”“拍攝與你意見相左的人”“少即是多”“聲音比畫面更重要”等。
廣州圖書館主題講座現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活動現場。
主題講座結束后,秦博導演與現場觀眾進行了真誠而充分的互動交流,分享了紀錄片創作的經驗與心得,包括如何尋找和篩選合適的拍攝對象、如何與拍攝對象建立信任關系,并解答了高分紀錄片《人間世》片名的由來等問題。
在廣州圖書館的活動中,秦博導演還回顧了自己從本科到研究生的求學經歷,以及從新聞記者到紀錄片導演的職業轉型。他以自身經歷詮釋了堅持與熱愛的重要性,并強調多樣化的人生體驗彌足珍貴。
華南理工大學活動現場。
記者出身的秦博導演現任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負責人,帶領團隊深耕社會現實題材,擅長通過長時間蹲守和沉浸式記錄捕捉真實人性。其代表作包括《人間世》第一季、《人間世》第二季、《人生第一次》《一級響應》《人生第二次》《一路前行》等,每部作品豆瓣評分均達9分以上。其中,《人間世》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別以9.6分和9.5分的高分被譽為“永不掉線”的紀錄片。
暨南大學活動現場。
除擔任總導演外,秦博還是多部作品的總撰稿人。他長期深耕非虛構寫作,關注當代中國社會現狀,秉持“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的創作理念。拍攝《人間世》時,團隊在上海各大醫院蹲守兩年;《田野之上》歷時三年走訪近百個村莊;《一路前行》籌備期調研了近百個選題。秦博將這種創作方式稱為“用時間換質量”,自喻為“別人生活的闖入者”,認為“每一段拍攝都是在交命”,既投入情感,也付出真心。
廣州圖書館讀者合影。
無論是環保、鄉村振興等宏大主題,還是醫患關系、癌癥患者等個體敘事,秦博的鏡頭始終扎根現實。觀眾認可其作品,正是因為團隊的“用心”與“走心”。從《人間世》的生死抉擇到《田野之上》的鄉村變遷,他的作品堅持“不干涉、不美化”原則,聚焦個體命運,挖掘普世情感,讓觀眾在平凡中看見生命的重量。
秦博,紀錄片導演、記者,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真實傳媒有限公司秦博工作室負責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國家廣電總局紀錄片扶持項目“最佳導演”,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最佳導演。其主導的多部社會現實題材作品引發廣泛反響。
本次活動期間(5月1日至11日),廣州圖書館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還展映了秦博導演的四部代表作:《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田野之上》《一路前行》。這是該中心首次舉辦導演個人作品雙周展,也是廣州圖書館與廣州市電影家協會將紀錄片展映及創作分享推進高校的首次嘗試,旨在幫助大學生認知社會、啟迪思考,提升人文素養與公民意識。
“灣影青年影視人才培訓計劃”以灣區影視行業的專業培訓、文化交流和項目孵化為核心,整合行業資源,邀請優秀影視企業及專家參與,助力培養青年影視人才,孵化原創精品項目,講好灣區故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事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