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剛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許“年輕”的一份事業,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兩次圍繞的一位主角——人工智能。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調研“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
就在4天前,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題為“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而在2018年10月31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
時隔7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再次聚焦人工智能,釋放出哪些戰略信號?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多領域專家,解碼人工智能的“中國式創新”路徑。
一項戰略:從頂層謀劃到落地深耕
人工智能是篇大文章。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人工智能已成為我國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戰略抓手。
搶抓歷史性機遇,前瞻謀篇布局是關鍵。
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早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指出“有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思維和學習能力”,強調“這樣的新技術新領域還很多,我們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扎實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戰略性、前瞻性判斷,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指明方向,讓屬于未來產業的人工智能站上起跑線。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重點任務;2016年,人工智能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確立“三步走”目標。
從頂層設計到系統部署,我國人工智能戰略逐步明晰。
2018年10月,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聚焦“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習近平總書記以“頭雁”效應為喻,明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要求“加強研判,統籌謀劃,協同創新,穩步推進”等。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高處、運籌帷幄,立足中國實際,把準時代脈搏,為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提供思想指引、路徑指向。
3年后,人工智能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優先級進一步提升,強調“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戰略規劃相互銜接、壓茬推進,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突破157萬件,穩居全球第一;自主研發的AI芯片與大模型數控系統推動工業母機持續升級;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等應用場景不斷突破,產業規模占全球1/10。
在不久前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保持戰略清醒,堅持系統謀篇布局,進一步擘畫人工智能“中國式創新”藍圖。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思路,即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兩條腿走路:堅持自立自強,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攻克核心技術;突出應用導向,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種戰略思路,讓中國式人工智能之路更具特色優勢,走得更加堅定有力。
一種導向:從技術創新到應用創新
全球首個重癥醫療大模型——啟元重癥大模型,在國內部分醫院試點應用;將近4000萬字的一套古籍,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僅3個多月就完成識別、點校、上線發布……從智慧醫療到數字教育,從金融科技到智能制造等,豐富的應用場景,成為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巨大優勢。
早在2018年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在前不久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突出應用導向”,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突出應用導向’,是我國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機遇和使命。”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陳云霽研究員說,人工智能科技發展只有在完成由數字向實體的轉變后,才能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基石。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認為,深度融合不是簡單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某個行業,而是針對其亟須解決的問題和痛點,用人工智能設計一整套新流程、新方法。
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方斌表示,人工智能技術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更不能“雷聲大雨點小”,一定要扎根應用場景,踏踏實實走到工業一線去。
馭勢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吳甘沙對中國無人駕駛行業的發展進步感觸頗深。從2016年成立起,馭勢科技一直踐行“人工智能+”與行業、場景創新融合,實現超1000臺無人車規模化運營,累計真無人自動駕駛里程超560萬公里,并將技術落地新加坡、中東等地。
“盡管目前國際環境帶來一些壓力,但我們始終相信,依托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扎根中國特有的應用場景,我們一定能走出有特色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之路,并惠及全球。”吳甘沙說,“此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一份堅持: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領先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我國人工智能應用成果豐碩,但在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面臨挑戰。
2018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把增強原創能力作為重點,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今年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他強調“堅持自立自強”,“人工智能領域要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必須在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
“人工智能全鏈條包括芯片、算力、算法、系統、軟件、智能體等,要努力將每一部分都做到極致,同時從系統角度進行整體優化,發揮出最大效能。”鄂維南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備底層創新能力,不能在別人的基礎上做修修補補的研究。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北京清程極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翟季冬坦言,近年來我國在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但芯片巨頭英偉達20多年前就已進入通用計算領域,構建人工智能軟硬件生態。“我們雖進步很快,但起步較晚,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要在單點突破基礎上,增強自主人工智能生態系統適配度。”翟季冬說。
“芯片是國際競爭的焦點,這對人工智能芯片研究者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陳云霽建議,加強人工智能芯片人才培養,通過原始性創新打破工藝限制,實現芯片性能持續提升。
“模速空間”入駐企業上海階躍星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僅用兩年就自主研發5大類、全體系基礎大模型矩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令人備受鼓舞。”階躍星辰CEO姜大昕說,“我們將加倍努力,加快基礎大模型核心技術突破,發揮優勢推動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
自立自強,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也需要開放包容、普惠發展。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確立了開源開放的人工智能發展原則,DeepSeek等一批中國企業推動領先人工智能技術開源;2024年,中國推動聯合國大會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發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
薛瀾說,此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的深刻洞見,并對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為人工智能進一步開放合作發展指明方向。
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李修全看來,作為一項對各國普適的基礎性、通用型技術,人工智能在國家間流轉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國際合作將彌合發展鴻溝、促進共同繁榮。
從政策藍圖到產業實踐,從技術攻堅到全球治理,中國人工智能正以“自立自強”為基,以“應用創新”為翼,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開辟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未來,隨著基礎層短板的補齊和生態體系的完善,這一戰略布局將釋放更大動能,為人類智能社會建設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 劉垠 操秀英 代小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