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 2025年05月13日07版
陜西,紅色資源豐富。
根據陜西省文物局官網信息,截至2024年5月31日,陜西共公布兩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41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1226件(套),全省共有各類革命紀念館76座。
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處處舊址都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閃耀著紅色光芒。近年來,陜西充分發揮紅色法治資源優勢,在守住紅色法治文化思想靈魂、精神內核、根本立場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持續挖掘紅色法治文化核心價值,傳承好、研究好、踐行好紅色法治文化,使之轉化為良法善治、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讓紅色法治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
加大立法供給
陜西省人民政府近日印發《關于批準公布第七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批準并公布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個、名鎮15個、名村17個,歷史文化街區4片。
截至目前,陜西已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名鎮7個、名村3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8個、名鎮44個、名村55個,歷史文化街區68片。
《通知》指出,公布的第七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要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發展中保護,深入研究發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積極探索創新保護利用的新經驗新路徑,大力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城鄉建設融合發展。
《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是陜西省完善紅色資源相關立法、發揮立法引導推動作用的具體體現之一。
“推動紅色法治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紅色法治文化立法是關鍵一步?!标兾魇∥婪ㄖ问∞k副主任,省司法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政國介紹,近年來,陜西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立法矩陣,推動紅色法治文化在陜西活起來、立起來、亮起來。
陜西把紅色法治文化建設納入地方立法和法治陜西建設總體規劃,形成紅色法治文化保護傳承的制度體系。同時,加大立法供給,先后制定或修訂省級地方性法規110余部,審查批準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80余部。
“特別是《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銅川市陜甘邊根據地照金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施行,對鼓勵陜甘、川陜、鄂豫陜、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等革命老區傳承發展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發揮本地革命文物資源優勢,開展跨省域合作,促進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發揮了重要制度保障作用。”楊政國介紹。
挖掘時代價值
“深入挖掘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的時代價值,傳承紅色法治基因,賡續紅色法治血脈,是我們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溯源工程。我們要發揮學科研究優勢,推動學科研究、課程教學、教材建設的融合發展,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痹诖饲坝晌鞅闭ù髮W、陜西省法學會主辦的“新時代背景下革命根據地法制史課程教學與教材建設”交流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70位專家學者圍繞紅色法治文化研究闡釋和開發利用等議題展開討論。
近年來,陜西十分重視紅色法治文化的開發利用,制定《陜西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啟動《陜甘寧邊區法院史》編撰工作,搜集整理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雷經天、馬錫五等司法英模事跡,推進紅色法治文化遺存開發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不僅如此,陜西還編撰21余萬字的《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司法行政工作研究》專著,籌備建立陜甘寧邊區法治研究基地,成立馬錫五審判方式研究院,在延安市寶塔區人民法院建立紅色法治文化保護專門巡回法庭,組織開展紅色法治文化課題研究,推動法學院校與法治工作部門共建科研創新團隊、教學科研實踐基地,鼓勵專家學者聚焦紅色法治文化傳承前沿問題進行研究。
目前,陜西正積極開展紅色法治文化研究,依托延安、照金、馬欄等革命舊址,深化紅色法治文化體驗活動,打造延安學習書院等法治文化建設陣地,發揮紅色法治文化教育功能,不斷增強紅色資源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站穩人民立場
榆林市子洲縣馬蹄溝因盛產“小鹽”,故稱“十里鹽灣”。1947年,轉戰陜北期間,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邊區政府、邊區高等法院等進駐馬蹄溝,馬錫五曾在這里處理過糾紛,大量的紅色司法檔案在這里保留。
2023年,“馬蹄溝人民司法優良傳統傳習基地”揭牌成立,為人民法院堅持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落實“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的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提供了“一站式”的學習研究平臺。
陜甘寧邊區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內核是“人民”二字。一方面體現為“司法為了人民”,另一方面體現為“司法依靠人民”,為我國發展人民司法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對當前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陜西,“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不僅體現在法院工作中,其他政法機關也在深入踐行。
陜西省檢察院在全省檢察機關組織開展“尋訪革命舊址 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革命精神”和“尋訪文物古跡 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專項活動,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其中,為傳承好“為人民服務”的紅色精神,延安市安塞區檢察院將“舊居巷3號”紅色陣地作為檢察宣傳文化窗口,緊密結合法治建設、文化建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生動講好法治故事、檢察故事。
在陜西公安系統,群眾在哪里,“板凳警務”就搬到哪里的場景屢見不鮮。民警與群眾圍坐在小板凳上,通過拉家常、聊家事、談防范,進一步拉近警民距離,將群眾的需求愿望、意見建議帶上來,把民警的熱忱服務和為民解困的擔當精神帶下去。
不僅如此,延安公安打造張思德宣傳隊、巡邏隊、調解隊、服務隊“四支隊伍”,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拉近警民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富平公安創新推行“背包警務”,實現“警務圍著民意轉、服務圍著群眾轉”……陜西公安用一項項務實舉措,丈量著新時代“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實踐深度與廣度。
陜西省司法廳專門印發通知,要求全省司法行政機關認真學習習仲勛同志在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司法會議上的講話,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司法理念,堅持走群眾路線,善用群眾方法推動工作。
目前,在陜西,紅色法治文化地方立法工作不斷完善,馬錫五審判方式研究院的科研創新工作如火如荼,學習傳承邊區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氛圍愈發濃厚,運用紅色法治資源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紅色法治文化煥發出了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法可說的嶄新風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