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渡赤水”,這是紅軍長征里一個繞不過去的牛氣事件。1935年,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四次渡過赤水河,硬是把國民黨40萬大軍的圍剿給甩開了。這仗打得漂亮,不僅救紅軍于水火,還讓紅軍從上到下對毛澤東徹底服氣。
要聊“四渡赤水”,得先從遵義會議說起。1935年1月,紅軍長征走到貴州遵義,開了個會。這時候紅軍剛吃了湘江戰役的大虧,從8萬多人掉到3萬多,士氣低得不行。會上,大家伙兒把矛頭指向了博古和李德這倆“左”傾路線的負責人,覺得他們瞎指揮害了紅軍。結果,毛澤東被推上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位置,開始管軍事。
但別以為這就萬事大吉了。遵義會議雖然讓毛澤東有了領導權,可紅軍內部不是鐵板一塊。不少將領對他的軍事能力半信半疑,畢竟之前他被“左”傾派擠得靠邊站,井岡山那套打法也有人覺得不適應大兵團作戰。說白了,毛澤東這時候的地位是初步確立了,但要讓紅軍上下徹底服他,還得拿出真本事來證明。
“四渡赤水”這仗,發生在1935年1月到3月,正好是遵義會議后紅軍最危急的時候。蔣介石調了40萬大軍,想把3.5萬紅軍困死在烏江西北。紅軍要是沒點絕活兒,早完蛋了。毛澤東臨危受命,帶著紅軍在這場生死較量里上演了一出大戲。
剛出遵義會議,紅軍在土城打了一仗,想集中兵力干掉川軍,打開北上通道??汕閳蟪隽瞬碜?,川軍人數比預計多了一倍,紅軍打得挺慘,損失不小。這仗沒打贏,有些人就開始嘀咕了。博古還冷嘲熱諷,說毛澤東這“狹隘經驗論”也不咋地??梢?,當時對他的信任還沒到頂。
土城失利后,毛澤東沒慌。他一看形勢不對,立馬決定撤出戰斗,帶著紅軍1月29日渡過赤水河,往川南走。這一步是放棄了原計劃北渡長江的打算,轉去云南扎西方向。蔣介石沒想到紅軍這么快就變招,川軍趕緊追,可紅軍已經跑出去了。
到了2月,毛澤東在扎西開了個會,總結教訓,決定東進再渡赤水,打回遵義去。2月18日到21日,紅軍二渡赤水,一路攻下婁山關,拿下遵義城。這次打得漂亮,干掉國民黨兩個師又八個團,俘虜3000多人,還繳了一堆裝備。這是長征以來紅軍頭一次大勝仗,部隊士氣一下子起來了。
遵義贏了,但蔣介石不甘心,又調重兵圍過來。3月10日,有人提議硬攻打鼓新場,毛澤東堅決不同意。他覺得硬碰硬沒必要,得在運動中搞亂敵人。他跟周恩來徹夜分析,終于說服大家放棄硬攻。3月16日到17日,紅軍三渡赤水,假裝往西北跑,蔣介石還真上當,把主力調去追了。
趁著敵軍被調開,毛澤東抓住機會,3月21日到22日,紅軍四渡赤水,折回貴州。部隊南渡烏江,直奔貴陽,把蔣介石嚇得夠嗆。他趕緊調滇軍來救場,可這正好讓云南空了。紅軍趁機西進,5月初搶渡金沙江,徹底甩開追兵。這一下,國民黨圍剿計劃全泡湯了。
這場仗打完,紅軍上下對毛澤東的態度徹底變了。為啥呢?有這么幾點原因,特別接地氣地說說。
“四渡赤水”不是靠運氣,是毛澤東真刀真槍的指揮本事。土城失利后,他沒死磕,果斷撤退保實力;每次渡河,他都算準了敵軍的動向,調得蔣介石暈頭轉向。紅軍將士親眼看到,這位“湖南伢子”硬是把40萬敵軍耍得團團轉,還救了3萬多兄弟的命。這種本事,誰不服?
長征初期,紅軍被“左”傾路線搞得差點全軍覆沒。湘江一仗損失過半,大家心里都憋著氣。到了“四渡赤水”,毛澤東帶著部隊從絕境里殺出來,不僅沒讓紅軍垮掉,還打了好幾場勝仗。這就像從鬼門關拉回來一樣,戰士們打心底里感激他,自然就服他了。
遵義會議給了毛澤東名分,但名分不等于實權。“四渡赤水”這仗,等于給他的領導地位蓋了個實打實的戳。從將領到士兵,都看到他不是光說不練,而是真能帶著大家走出絕路。尤其是林彪、聶榮臻這些大佬,之前還有點觀望,打完這仗也老老實實聽指揮了。
戰役中,毛澤東還推動成立了由他、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把軍事指揮權捏在手里。這讓紅軍行動更靈活,決策更快。以前那種各說各話的亂象沒了,部隊擰成一股繩,效率高得不行。這也讓大家覺得,有他在,紅軍有奔頭。
“四渡赤水”不只是軍事上的翻盤,它對紅軍和整個中國革命的影響深得很。
這場仗直接讓紅軍跳出包圍圈,保住了主力。后面渡金沙江、奪瀘定橋、過草地,都是建立在這勝利上的。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才算大功告成。沒有“四渡赤水”,紅軍早沒了,哪還有后來的故事?
這仗之后,毛澤東在紅軍里的統帥地位再沒人敢晃動了。之前還有人對他指指點點,現在全都沒話說了。長征結束,中共在陜北扎根,他順理成章成了核心領導人。1937年抗戰爆發,他帶著紅軍打游擊,成了抗日的頂梁柱。
“四渡赤水”被后人稱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得意之筆”。他那套靈活機動、避實擊虛的打法,后來成了解放軍的看家本領。三大戰役也好,抗美援朝也好,都能看到這場仗的影子。說它是革命史上的轉折點,一點不夸張。
后人對“四渡赤水”評價很高,說它是“神來之筆”,這話真不虛。軍事上,它以3.5萬打40萬,還能全身而退,堪稱奇跡。政治上,它讓紅軍從分裂走向團結,為革命攢下了本錢。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毛澤東不是只會喊口號,而是真有本事帶隊伍打天下。
有人可能會問,之前井岡山不也打得不錯嗎?為啥非得“四渡赤水”才服他?其實井岡山那會兒,紅軍規模小,敵人也沒這么強,影響力有限。到了長征,紅軍面對的是生死大考,毛澤東能在這種絕境下翻盤,才真讓大家刮目相看。
“四渡赤水”后,紅軍繼續北上,1935年6月跟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來張國燾鬧分家,毛澤東堅持北上抗日,帶著中央紅軍走到陜西吳起鎮。1936年三大主力會師,長征收官。抗戰爆發后,他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打鬼子,1949年終于推翻國民黨,成立了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當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后來又當國家主席,帶著國家搞建設、打基礎。1976年他去世時,83歲,一輩子都在為中國折騰,他的歷史地位早就在“四渡赤水”這樣的硬仗里定下了。
“四渡赤水”這事兒,簡單說就是毛澤東用一場硬仗,把紅軍上下的人心給收服了。從土城失利到四渡翻盤,他證明了自己不光有理論,還有實操能力。紅軍將士從懷疑到信服,再到徹底服從,就是因為這場仗打得太漂亮,救命又提氣。你說,這還不牛嗎?歷史上這樣的轉折點不多,“四渡赤水”絕對算一個。你咋看這事兒?有啥想法,隨時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