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自媒體主播大咖老楊,他在視頻里三番五次地說,玉石崩盤了,壽山石崩盤了,紫砂崩盤了……工藝美術崩盤了。
他的“崩盤論”遭到了眾多老板大師的圍攻與謾罵,不是說他危言聳聽,而是說他吃著工藝美術的飯,砸著工藝美術的鍋。
這也并不奇怪,當既得利益的虛假面具被揭穿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攻擊揭露者。
這位主播做的內容主要是非遺與工藝美術,他是這個圈內的老江湖,混了幾十年,應該對工藝美術很了解。遭到謾罵是他講了實話,動了人家的奶酪,嚴重損害到他們的利益。
在巧哥看來,老楊對工藝美術的崩盤是有認知的,只不過他沒有把問題講透。
今年以來,工藝美術“崩盤論”如一股狂飆的風,刮得工藝美術界天昏地暗,眾多主播齊唱“崩盤論”,工藝美術界的確是每況愈下。但由于老楊粉絲多,傳播力強,所以沖擊波也就大。
那么,工藝美術究竟崩盤了沒有?具體問題需要具有分析。
可以說,那些老板大師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有句話說得好:“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猶可違。”
他們好日子到頭了,是他們自作孽。
有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前就是個企業的老板,后來他心血來潮,要弄個大師當當,一路造假,從工藝師職稱,評到了正高級工藝師,從市級工藝美術大師,評到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外面的人不知道他是個“南郭先生”,但當地人誰不知道?
他善于推介宣傳自己,利用資本運作,報紙上有名,電視上有聲,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藝術家的形象,蒙騙消費者,讓自己賺了個盆滿缽滿。
但收藏家幾乎不收藏他的東西?為什么?因為他的工藝品都是代工的,拿別人做的蓋上自己的印。
如今是有價無市,沒人問津了,一把壺幾萬元誰要?這是市場理性的回歸。
還有一位中國工藝美大師,他的確是個手藝人,但他評到國家級大師后,就沒有做過一件工藝品,是個地地道道的老板了。所有的工藝品都是雇人來做的,同質化十分嚴重,除了簽名是他自己的,其余的全是別人的,他賣的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個頭銜了。
如今也是有價無市,由于一年到頭賣不了多少,工資沒法發,那些雇來的手藝人就不再他那里干了。
弄虛作假、不擇手段、欺世盜名,劣幣驅逐良幣,還能賺個盆滿缽滿,老板大師們把工藝美術帶進了“死亡地帶”(參閱《“大師”評選讓中國工藝陷于“死亡地帶”》),起了很壞的引領。因為不少手藝人看到不懂藝術的,通過弄虛作假,不擇手段,還能名利雙收,紛紛效仿,加入到這支欺世盜名,劣幣驅逐良幣的隊伍中,使整個行業逐漸偏離了藝術本質,陷入浮躁功利的泥沼。誠信的崩塌,工藝美術界能不墮落?能不崩盤?
很多收藏工藝品的人都會問巧哥:“洪老師,你作為一個長期研究藝術與鑒賞的人,你是怎么收藏的?”
巧哥說:如果一個人的工藝品,我看過三次(不看作者的簽名或印),仍然不知是誰的作品,這個工藝品我基本不會買。說明這個作品缺失個性,是大路貨。
物以稀為貴,同質化的工藝品,就沒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真正值得收藏的是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
當工藝品能夠超越作者署名的提示,僅憑風格特質就能被辨識時,它才真正具備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幾年前,有幾位愛茶者問巧哥,茶葉會不會受到大環境的沖擊,巧哥對他們說,要看什么茶?比如茶底好的老茶,新采的古樹茶,不但不會受到沖擊,反而會價格上升。有位愛茶者聽了巧哥的話,竟然收藏老古樹茶,做起了老茶的生意,據他說這錢好賺,利潤高。
前天,在文涵閣碰到大庵的茶農,他告訴我,他家的那棵300多年的古樹,去年賣8000元一斤,今年賣到1.2萬元一斤,古樹茶全都漲了價。因為古樹茶就那么多,而買的人卻多了,這就叫物以稀為貴。他還說他家的茶園今年比去年多賣了60多萬元。
這種“物以稀為貴”的現象與藝術品市場高度相似——當作品真正具備稀缺性和獨特性時,其價值不僅不會受大環境影響,反而可能逆勢上漲。
有一位老藝人,他沒有評大師和職稱,一輩子埋頭做手藝,把作品打磨至“天花板級”水平。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的收藏家們是紛至沓來,爭相收藏他的作品,因為他制作的每件作品都承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個人風格。
真正的藝術家仍在民間,比如這個耐得寂寞與孤獨的匠人。
主播老楊還說,以前有大師說,他的工藝品不喜歡可原價退款,如今叫他退一半款也不會要。
那位老板大師的壺一把6萬元,如今叫他退十分之一,他也不會要,為何?他的壺代工費就幾百元,如果退貨,那不是要虧5000多元,精明的老板商人又怎么讓自己吃虧?
而那位把作品做到“天花板級”的手藝人,他至今說原價收回。因為當年他的作品幾千元,如今賣到了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且有價有市。你還會退還嗎?
這種現象印證了藝術市場的永恒定律:真正的價值終將被認可,無論其創作者是否擁有炫目的頭銜。
對比古今,我們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悖論:古代不評大師,卻大師林立;當今熱衷評大師,卻大師泛濫而實亡。這一現象深刻揭示了工藝美術行業困境的根源。
古代大師是自然形成的尊稱,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修為沉淀的結果。他們的地位并非來自某個機構的認證,而是源于同行的敬重和市場的認可。這種聲譽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其作品也因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流芳百世。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價值從來不由頭銜決定。古代的魯班、顧愷之、趙孟頫、黃公望、米芾、董其昌、八大山人等大家生前都未獲官方認證,但其藝術成就歷經數百年沉淀愈發璀璨。
巧哥講這么多是要說,工藝美術并沒有完全崩盤,那些具有個性,風格獨特藝術品,仍然有市場。不管什么時候,還是會有錢人,只要有有錢人,他們就要消費,而那些大富大貴的人,才是藝術品收藏的主力人群,也是喜歡喝好茶的人。
可以說,那些“耐得寂寞與孤獨的匠人”將成為市場新寵,他們的作品將獲得應有的價值認可。
反觀當下,“大師”已成為可批量生產的頭銜。各種評審機制催生出大量名不副實的“大師”,如同貨幣超發導致貶值一般,“大師”頭銜也因泛濫而失去公信力。
老板大師引領的工藝美術界,墮落是一定的,如果崩盤,也是他們自己造的孽。
在藝術領域,投機取巧者或能一時得利,但唯有真誠創作才能歷久彌新。這或許是“崩盤論”風波帶給我們的最深刻啟示。
應該說,這場變革的本質,是工藝美術從“頭銜經濟”向“價值經濟”的回歸。
最后巧哥要說的是,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歷經數千年風雨而生生不息。只要還有人對美有所追求,只要還有匠人堅守藝術本真,工藝美術就不會真正崩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