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麗澤SOHO實景,扎哈設計
雖然“建筑女魔頭”扎嬸已經離開我們多年,但提起她的作品,想必大眾都不會陌生,望京SOHO、銀河SOHO等屢屢浮現腦海,那你知道她為SOHO中國設計的最后一個作品嗎?它就是麗澤SOHO,擁有全球最高的中庭,獨特的扭轉建筑結構,建成后的視覺震撼宛如讓人置身科幻大片。
圖:麗澤SOHO中庭實景,扎哈設計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地標建筑背后曾有過另一場設計角逐。2013年,著名建筑大師斯蒂文·霍爾與扎哈團隊同臺競標,其方案雖未勝出,卻在十年后仍令人驚嘆——若當年霍爾的構想落地,今日的麗澤SOHO是否會呈現全然不同的面貌?
圖:斯蒂文·霍爾的競賽方案
圖:斯蒂文·霍爾的競賽方案模型
霍爾可能是現代建筑上最會用光的建筑師之一,霍爾對光的崇拜近乎到了迷戀的程度。在麗澤SOHO的提案中,他延續了“多孔滲透式建筑”理念,通過立面上錯落的開口與有機形態,將自然光引入建筑深處,使整座建筑宛如一座“光的容器”。
他擅長以幾何體塊的切割與重組,在理性與感性間構建空間敘事,例如通過雙層立面與生態屋頂增強可持續性,同時呼應場地原有的自然肌理。
相較之下,扎哈團隊以1.83萬噸鋼材編織出DNA雙螺旋結構,用凌厲的曲線與金屬質感詮釋未來感;而霍爾的方案更傾向于材質與光影的對話,追求建筑與環境的微妙平衡。
圖:斯蒂文·霍爾的競賽方案
圖:麗澤SOHO實景,扎哈設計
麗澤SOHO所在的金融商務區,是北京新興的科技樞紐,其下方貫穿的地鐵聯絡線成為設計的關鍵限制。扎哈的方案以雙塔分立軌道兩側,通過弧形連廊實現結構整合,以動態形態消解場地的割裂感;霍爾則試圖讓建筑成為城市文化的“共鳴體”。
霍爾主張建筑應如音樂般交織“和諧與沖突”,通過錯層空間與架空設計模糊室內外邊界,引導人流如流體般滲透其中。這種理念與其代表作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一脈相承——建筑的切割不僅是功能所需,更成為公共生活的延伸。
圖:扎哈事務所麗澤SOHO方案
圖:霍爾設計的麗澤SOHO方案
最終建成的麗澤SOHO耗資不菲,僅鋼材用量便相當于2.5個埃菲爾鐵塔,成為扎哈結構美學的實證。反觀霍爾的方案,其精細化構造與BIM技術對異形構件的高要求,可能面臨更高的施工難度與成本壓力。在彼時中國建筑工業化水平下,這類工藝能否完美落地,或許是方案落選的關鍵隱因。
圖:麗澤SOHO的霍爾方案VS扎哈方案
兩位大師的設計,一個如狂想曲般沖破桎梏,一個如協奏曲般融入環境。麗澤SOHO的抉擇,不僅是美學之爭,更是時代需求與技術條件的映照。而霍爾的未竟藍圖,則成為建筑史上一場引人遐想的“平行宇宙”——關于光、空間與城市的另一種可能。
圖:霍爾設計的麗澤SOHO方案
霍爾設計的麗澤SOHO方案草圖
圖:霍爾設計的麗澤SOHO方案
圖:霍爾設計的麗澤SOHO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