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軍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一架掛著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招牌的CRJ700測試機突然成了全球軍迷的焦點——它的機鼻上赫然裝著一個疑似美軍新一代遠程空空導彈AIM-260的頭部組件。這可不是模型或CG動畫,而是實打實的“真家伙”首次曝光!要知道,這款從2017年就開始秘密研發的導彈,連張高清圖都難找,如今卻主動“露臉”,美軍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一、美軍急了:憋了十年的“大招”倉促登場
AIM-260被美軍寄予厚望,定位是替代現役的AIM-120導彈,主打“更遠、更快、更智能”。按美軍說法,它的最大射程能飆到300公里,速度高達5馬赫,還能用雙向數據鏈實時更新目標信息,甚至能邊飛邊切換鎖定對象。更關鍵的是,它的尺寸和現役AIM-120差不多,F-22、F-35的彈艙不用大改就能塞進去,省時又省錢。
但這款導彈的研發背景,多少有點“被逼無奈”。十年前中國霹靂-15橫空出世,射程直接碾壓美軍當時的王牌AIM-120D(180公里),逼得美軍飛行員吐槽:“我們的導彈還沒夠到人家,對面導彈已經招呼過來了!” 如今霹靂-15不僅量產列裝,還升級到了E型,甚至在印巴沖突中創下一枚擊落三架“陣風”戰機的戰績,美軍這才急吼吼把AIM-260搬上臺面。
二、紙面數據能打,實戰卻藏貓膩?
單看參數,AIM-260確實唬人:射程300公里、三脈沖發動機分階段推進、不可逃逸區比霹靂-15大50%。但細究起來,問題也不少。比如它的彈徑比霹靂-15細了12%,燃料容量先天不足,為了保射程不得不犧牲平均速度,遇上高機動目標可能“追不上”。更扎心的是,它的戰斗部重量比霹靂-15輕30%,至今還沒完成實彈打靶測試。
反觀霹靂-15,不僅用雙脈沖發動機實現200公里以上射程,還扛住了實戰考驗。它的主動相控陣雷達能穿透S-400的電子干擾,末端速度保持4馬赫,連蘇-30MKI都難逃鎖定。更讓美軍頭疼的是,中國空軍的殲-20、殲-16早已大規模列裝霹靂-15,形成“隱身機內置+四代機外掛”的全域打擊網,而AIM-260量產卻從2023年拖到2026年,F-22、F-35想全面換裝還得再等。
三、真正的勝負手不在導彈,而在體系
現代空戰早不是“比誰導彈遠”的單挑游戲。中國空警-500預警機搭配殲-20的數據鏈,能讓霹靂-15在體系支撐下“超視距狙殺”,而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預警機卻因害怕被打擊而后撤,導致探測距離縮水。更何況,中國手里還捏著更狠的牌——射程500公里的霹靂-17。這玩意兒被網友戲稱“空中狙擊槍”,專打預警機、加油機,美軍剛追上霹靂-15,抬頭發現中國又站上新山頭。
四、未來空戰:中美進入“互卷”模式
AIM-260的亮相,表面是技術比拼,實則是美軍“體系焦慮”的縮影。它想用三脈沖發動機和緊湊設計扳回一局,但中國壓根沒在原地等——霹靂-17已試射,下一代沖壓發動機導彈也在路上。這種“你追我趕”的節奏,讓美軍剛研發就落后,甚至被網友調侃:“下次造導彈前,先問問中國同志到哪一步了!”
說到底,現代空戰拼的是“偵察-指揮-打擊”鐵三角。中國靠著空警-500、殲-20和霹靂系列導彈的“組合拳”,在西太平洋已構筑起拒止網絡。而美軍若只靠AIM-260單點突破,卻不補預警體系短板,恐怕難改“導彈夠得著,體系跟不上”的尷尬。這場導彈競賽的終局,或許早在體系對抗的棋盤上埋下了伏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