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5月7日,印巴邊境爆發的一場空戰徹底打破了外界對中國外貿武器性能的固有認知。
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戰斗機,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發射霹靂-15E遠程空空導彈,將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斗機擊落于181公里外的印控區。
這一數據直接刷新了全球現役空空導彈的實戰射程紀錄,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此前中國官方公布的霹靂-15E最大射程僅為“大于等于145公里”。
巴基斯坦媒體《國際新聞報》披露的細節顯示,此次擊殺并非偶然。巴空軍飛行員依托ZDK-03預警機的戰場感知能力,在印度戰機進入巴基斯坦領空前就完成了鎖定。
當“陣風”戰機試圖發射“流星”導彈時,霹靂-15E已經以5.5馬赫的速度突破其防御圈,戰斗部精準命中戰機引擎部位。
更具戲劇性的是,被擊落的“陣風”戰機殘骸中,還發現了未及發射的“流星”導彈——這種標稱射程150公里的歐洲頂尖武器,在霹靂-15E面前完全喪失了還手之力。
雙脈沖發動機與有源相控陣的“組合拳”
首先是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這種設計允許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兩次點火:初始階段以高推力將導彈加速至3馬赫以上,隨后進入滑翔階段節省燃料,接近目標時再次點火進行末端沖刺,形成“近端-遠端”雙重不可逃逸區。
相比之下,印度“陣風”搭載的“流星”導彈雖采用沖壓發動機,但全程依賴持續燃燒推進,速度衰減明顯,實際有效射程僅為標稱值的60%。
其次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這是全球首款實戰化應用該技術的空空導彈。
傳統導彈的半主動雷達需要載機持續照射目標,而霹靂-15E的AESA雷達不僅能自主搜索鎖定目標,還能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保持穩定跟蹤。
從印度境內發現的殘骸分析,即便“陣風”戰機釋放了箔條和紅外干擾彈,霹靂-15E仍能通過多模復合制導(慣性+北斗+雷達)精準命中目標。
中國軍工的“保守策略”與實戰驗證
中國在武器出口中一貫遵循“性能留一手”的原則,霹靂-15E的“反向虛標”正是典型案例。珠海航展公開的145公里射程,實際對應的是最小能量射程,即導彈在低空平飛狀態下的保守數據。
而在實戰中,殲-10CE戰機在1.5馬赫、10000米高度采用高拋彈道發射時,導彈射程可提升至200公里以上。這種“紙面數據”與“實戰性能”的差異,本質上是為了避免技術參數被對手針對性破解。
更值得關注的是,巴基斯坦此次使用的霹靂-15E并非最新批次。從印度境內發現的殘骸編號顯示,部分導彈生產日期可追溯至2015年。
這意味著十年前的技術水平,仍能在超視距空戰中碾壓印度最先進戰機,中國軍工的技術迭代速度可見一斑。反觀印度國產“阿斯特拉”導彈,耗時20年研發,射程從100公里縮水至80公里,良品率不足60%,與霹靂-15E形成鮮明對比。
相比之下,印度空軍的“萬國牌”裝備體系暴露出致命短板?!瓣囷L”戰機雖搭載先進的RBE-2-AA雷達,但與俄制A-50預警機的數據鏈無法兼容,導致戰場信息碎片化。
當霹靂-15E呼嘯而至時,印度飛行員甚至未收到雷達告警信號,就已被鎖定。這種體系化差距,使得印度即便擁有“陣風”和“流星”的組合,仍在超視距空戰中完敗。
從南亞戰場到全球軍貿市場
霹靂-15E的實戰表現引發了全球軍事界的連鎖反應。美國在空戰后第三天,通過非官方渠道曝光了AIM-260導彈的測試照片,試圖證明其仍保有技術優勢。
但軍事專家指出,AIM-260即便量產,其200公里射程也難以壓制解放軍自用版霹靂-15(射程超250公里),且項目進度已落后中國至少5年。
在軍貿市場上,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對霹靂-15E表現出濃厚興趣。埃及空軍此前因美國拒絕提供AIM-120導彈,已著手評估采購殲-10CE的可能性。
而伊朗在蘇-35SE訂單受挫后,也開始考慮引入霹靂-15E以提升空中戰力。這種“中式裝備熱”背后,是中國軍工從“性價比”到“技術代差”的跨越。
印度在此次空戰中付出的代價遠超戰機損失。被擊落的“陣風”戰機單價達2億美元,而霹靂-15E的成本僅為200萬美元,效費比高達1:100。
更嚴重的是,印度試圖通過殘骸逆向工程獲取技術的努力完全失敗——導彈自毀機制使其核心部件化為碎片,即便是完整彈體,其加密的雷達芯片和雙脈沖發動機配方也無法被解析。
結語
霹靂-15E的超遠射程爭議,最終在實戰中塵埃落定。它不僅證明了中國軍工“反向虛標”策略的合理性,更揭示了現代空戰“體系制勝”的本質。
當印度還在糾結于“陣風”戰機的單機性能時,巴基斯坦已用霹靂-15E的實戰數據告訴世界:在超視距空戰的戰場上,決定勝負的早已不是“誰飛得更快”,而是“誰看得更遠、打得更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