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方莊街道芳星園二區社區19號樓北側小花園的“違建”投訴引發關注。當方莊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與社區工作小組實地核查時,卻發現所謂違建“小棚子”竟是規劃中的便民遮陽棚。原來,社區去年冬天便響應居民戶外休閑需求啟動該項目,歷經多方研討、審批等流程后今年施工,卻因材料更換建議導致工程停滯,意外被誤解為違建。
從誤解到共治:透明化治理破局
面對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誤會,社區迅速啟動“誤解破冰”行動,工作人員主動聯系投訴人,通過電話詳解項目初衷、審批流程及便民價值,不僅讓投訴人轉疑為贊,更觸發深度反思——信息公開缺位正是矛盾源頭。隨后,社區登門走訪收集民意,以此為契機開啟治理革新:
協商機制升級:建立由社區、物業、居民代表共同參與的說明會制度,讓每個建設項目都經過多方“會診”;
公示體系煥新:搭建全流程可視化公示系統,從規劃圖紙到施工進度,通過公告欄、微信群等平臺實時公開,讓居民隨時“看得見治理”。
遮陽棚下的治理新風景
如今,這座歷經“誤解風波”的遮陽棚已順利建成,成為社區“網紅打卡地”:每日下午,6-7組桌椅間坐滿下棋、聊天的居民,當初的投訴人也帶著家人在此享受休閑時光。這場從“違建質疑”到“共治點贊”的轉變,不僅讓居民從社區建設的“旁觀者”變身“參與者”,更勾勒出基層治理的生動圖景——用透明化拆除信任壁壘,以協商制激活共治活力。
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治”的治理跨越
方莊星二社區的實踐,折射出基層治理的進階邏輯:面對訴求,不僅要“快速響應”,更要“溯源破題”。方莊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以此次事件為范本,推動治理模式從“被動滅火”向“主動疏源”升級,通過制度化渠道將民意轉化為治理效能,讓每個民生項目都成為“看得見的民心工程”。
(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 杜娟|王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