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美強慘”人設長盛不衰?
《藏海傳》即將開播,系列書粉和劇粉以不同的原因翹首期待。劇集將會怎樣開展還不可知,從目前的介紹來看,這將是一個男主幼年失怙,身負仇怨,十年隱忍,報仇雪恨的故事。如果不出意外,熒屏將又添一“美強慘”經典角色形象!
何謂“美強慘”?外形完美,能力強大,經歷悲慘,這樣的角色設定總給觀眾帶來一種奇妙的情感共振,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哇,好美!為什么觀眾總會為“破碎的神”著迷?我們不妨從心理學解析一下,“美強慘”角色的致命吸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盯著某個字看了好久,突然覺得好陌生;腦子里反復回旋一段旋律,但就是想不起來曲名;某個形象一直出現在腦海,但就是叫不上名字?其實,我們的大腦是個很有性格的“創意師”,它熱愛“補充”,厭惡“重復”。比如聽到“喵喵”,它可以腦補出貓咪的形象,但要是反復處理同樣或類似的信息,它會罷工。這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完形崩潰效應”——長時間處理同樣的信息,大腦會短暫性判定該信息無意義。現在我們能理解為什么要勞逸結合了吧,因為一直做數學題真的會讓人崩潰!
完形崩潰的反面,正是“美強慘”角色讓人上癮的秘密。預告片中,我們看到肖戰飾演的汪臧海,在昏暗的燈光下,默默獨飲,雙目露出決絕的眼神,獨白:“殺了平津侯,是我活在這世上唯一的目的!”觀眾的大腦會瘋狂補充這幅未完成的拼圖:他的過去經歷了怎樣的創傷?執著復仇的他會否黑化?未來的他又將如何炸場?當角色出現“強大能力”與“悲慘命運”的矛盾時,觀眾會本能地去填補這個邏輯裂縫,就像殘缺的維納斯雕像能激發出更強烈的審美沖動。
人們對未完成事件的記憶強度比已完成的事件要高出很多,所以“美強慘”們的名場面,一般都是處在落魄時、失意處,或是黑化后、傷心處,每一處是一道留給觀眾的填空題,比起完美人設,大腦更享受這樣的“解碼”過程。
圓滿結局固然值得期待,但觀眾對那些角色的破碎瞬間更加念念不忘,因為“美強慘”的空白感讓我們在破碎中預見完整,在平淡里發現奇意。
人體存在一種自我補償機能——當某一器官受傷后,該器官的其他部分或其他器官會代替工作,補償功能的缺失。像這種“此路不通,另辟蹊徑”的機制,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心理代償效應”:人在某方面受挫或不足時,會通過其他方面的增強來彌補缺失。說白了,就是情感上“拆東墻補西墻”。
“美強慘”們的經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觀眾的“情感代餐”。試想一個鐘愛的角色,貌似應該順風順水,但偏偏屢遭險境,情路坎坷,一旦帶入是不是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工作一直埋頭苦干,處理實際問題,但偏偏升職加薪的是會匯報的某某;多年以后翻開畢業紀念冊才發現某某留下“表白密碼”,只怪自己當時太懵懂……類似的遺憾和焦慮,生活中比比皆是,讓人的心理能量急速下降,這時大腦就會自動開啟“備用通道”,通過其他個體(比如影視角色)的模擬經歷,幫助我們宣泄情緒,防止自身的崩潰。
“心理代償”是心理健康的急救包,“美強慘”們是以身為藥的心理醫生。當熒幕上出現了可以映射自身情感低潮的角色,觀眾可以將其當作“心理替身”,完成情緒宣泄,但卻不用面對現實風險。誰能不愛給自己充當“樹洞”,帶自己走出陰影的情感“閨蜜”呢?更何況TA們還那么美、那么強、那么……慘。
美、強、慘,在現實中似乎是一個“不可能三角形”,但出現在文藝作品卻十分自然。正是因為它的現實稀缺性,對普通人而言是難得的“生活對比坐標”。(Leon Festinger)提出“社會比較理論”——人們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觀點。不得不說:人世間的悲喜,并不是絕對的,而是比較出來的。
在《盜墓筆記》系列中,汪藏海這個名字可謂無處不在,魯王宮、海底墓、云頂天宮都留存著他的手筆,可以說他的經歷是這一系列作品隱藏的基石。盡管電視劇《藏海傳》是一部獨立于該系列的作品,但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依然讓觀眾對其充滿期待,而終于走到幕前的汪藏海疑將為觀眾搭建起一個極為獨特的“美強慘”參考維度。我們可以試著用“社會比較理論”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資質維度比較:“若我也擁有那般樣貌,我會如何處理恩怨?”;其次,從能力維度比較:“我要有他那樣強悍的能力,我會怎么做”。再次,從命運維度比較:“慶幸,至少我不曾經歷過那么悲慘的人生變革”。美強慘角色的復雜性可以滿足觀眾的多重比較需求,TA們在某些方面是上行比較的對象(如能力、外貌),在另一些方面則是下行比較的對象(如命運多舛)。這種混合比較可以讓觀眾在激發斗志的情況下,又不至于被碾壓信心,形成一種錯位的平衡。
單純的美,會造成容貌焦慮;單純的強,是不理智的慕強;單純的慘,是負面情緒的擴散。而當三者合一,觀眾通過凝視強者的傷痕,既獲得奮斗動力,又緩解“永遠無法完美”的焦慮,這恐怕就是“美強慘”們的心理學積極意義。
熱衷“美強慘”的心理學依據找到了,最后我們需要提防的是:莫讓情緒出口成為心理陷阱!如果過度沉迷“美強慘”人設,也容易引發社交障礙,畢竟TA們只是藝術形象,觀眾若過度代入,會引發“美化創傷”的集體無意識,甚至形成“只有受過創傷的人才更有魅力”的認知偏差,從而會影響現實中的價值判斷。
在這里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刷劇三原寶”。
崩潰療法
完形崩潰效應
既然不斷重復可以“熟視無睹”,當我們被負面情緒困擾時,試著把煩惱寫下來反復讀10遍,文字會逐漸喪失原本的意義,“崩潰”之后,破而后立。好吧,這又是給反復刷劇提供了理論依據,多刷幾遍之后,再看那些心碎名場面,確實不會像第一次時那么義憤填膺了。
限時替代法
心理代償效應
心理代償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危機,但要明白它只是過渡之法,不可長久使用,必須限時限量!就比如:失戀后可以通過學習普拉提來轉移情緒,但不是說有了普拉提之后我們就不再需要愛情了。代償目標不能完全替代原始需求,有“美強慘”的劇好看,但也不是好看的劇必須存在“美強慘”,對吧。
縱向對比法
社會比較理論
比較行為,無疑有兩種結果:TA比我強,焦慮;TA比我差,滿足。其實這都是沒明白“社會比較理論”真正的應用,必須明確:參照系是工具而不是目標!“美強慘”們可以作為參照工具,但TA們不是我們比較的目標!我們真正比較的只能是“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自信讓我們更美,學習讓我們變強,憐憫會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幸福,這才是比較的意義!
疊個甲:劇集尚 未播出,具體故事還需等待。當然,在刷劇的時候別忘記:故事是“汪藏?!眰兊?,而人 生賽道是自己的,變美、變強、遠離慘,還要我們自己去編寫劇本。
編輯:Yuri
撰文:魚龍曼衍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豆瓣、新浪微博、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