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文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多地紛紛發放體育消費券。例如,“你運動·我補貼”2025年長沙通用體育消費券發放活動于5月1日正式啟動,兩輪活動持續至11月30日,預計投入380萬元。此外,寧波和西安、武漢等城市也發放了體育消費券。
這背后,是決策者對體育消費券發揮的效果抱有期待:在體育消費券的刺激下,讓“減重經濟”持續激發大眾消費熱情,擴大市場規模,引導消費升級。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喊你減重”上了熱搜。其背景是,國家衛健委牽頭十多個部門聯合啟動為期3年的“體重管理年”行動,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體育消費券是真金白銀,可以實打實地對體育消費者予以“補償”,從而鼓勵他們進行體育鍛煉,對人們自發性的體育鍛煉行為,具有毋庸置疑的引導效果。今年3月,中國體育報報道稱,河北省6年來累計發放7000萬元消費券,帶動超400家場館增收,激活350萬人次健身需求;內蒙古冰雪消費券直接提振了冰雪場館的客流量,部分滑雪場周末接待量同比增長30%。此外,體育消費券的發放還催生了“賽事經濟+消費升級”的連鎖反應。
不過,要喚起更多人加入體育運動或健身的行列,僅僅用發放體育消費券這一招是不夠的。
畢竟,單張體育消費券補貼的金額有限。據報道,“五一”假期超過千名寧波市民在市全民健身中心使用消費券,累計節省金額達1.7萬多元,也就是說,每人僅被補貼了十幾元。問題是,很多運動和健身項目價格不菲。2022年3月,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部門曾提及健身群眾“望價興嘆”的問題?,F實中,以臺球為例,這一昔日的草根項目、街頭項目逐步演變為“費錢運動”,在俱樂部、臺球室包房打半天臺球,花費一般是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想幫助“被價格攔住的人”更有底氣地參與體育運動和健身,僅靠發消費券,效果可能杯水車薪。
此外,“場地之困”不僅表現為場地貴,還表現為場地少。場地資源的不足、不均衡,是由來已久的問題。在前述新聞發布會上,有關部門坦承,在城市里,群眾往往“一場難求”。
如何用更多場地的資源、更接地氣的形式、更親民的價格托舉群眾的健身熱情?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解決“一場難求”“望價興嘆”等現實困窘是繞不過去的前提。具體而言,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建設普惠性運動和健身場地,推動更多公益性項目、廉價性項目的落地;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優質社會資源的注入,為健身者打造更多低門檻、高情緒價值的運動和健身項目。與此同時,繼續大力推動政府和學校場地資源向社會開放,讓這一善政免于“沉寂”甚至“沉沒”,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另外,對那些壓根就沒有運動習慣的“宅人”來說,體育消費券能否有足夠的吸引力?筆者認為,如果單靠體育消費券的刺激,很難改變“宅人”的慣性。
我們可能需要摸準年輕人重娛樂、社交的心理,廣泛開展運動+娛樂+社交的綜合性活動。例如,上海的洛克公園探索的“體育+”模式,呈現出“有人打球,有人玩飛鏢,還有人唱歌,各得其所”的多元格局,成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
還應看到,一些年輕人之所以喜“宅”不喜動,不是因為他們天生缺乏運動細胞或健身興趣,而是因為他們在加班文化的影響下身心俱疲、失去激情。為此,從政策主導層面和企業管理層面,大力推行科學而人性化的休假、作息制度,抵制和遏制加班文化,糾正“強制加班”“形式主義加班”的問題,為年輕人創建一個休息有保證、健身有時空的良好環境,已成當務之急。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