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罷免賴清德就只剩6天時間了!身為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揚言要在5月20日向臺立法機構提出“罷免案”,并在島內全面發動“罷免賴清德”行動。
然而,面對島內愈發高漲的罷免聲浪,賴清德挑釁大陸的勢頭卻不減反增,甚至還命令臺軍朝海峽開火。
那么,賴清德此番舉動,究竟向外界釋放了什么信號?解放軍又會采取何種反制措施呢?
據島內相關規定,罷免案需經臺立法機構全體民意代表1/4提議(29席)、2/3同意(76席)才能成立。
目前國民黨與民眾黨、無黨籍議員合計62席,距離門檻仍差14票,這意味著國民黨需爭取至少14名民進黨議員“倒戈”,難度極大。
盡管如此,朱立倫仍強調:“這是回應民意的唯一選擇?!?/p>
這場政治博弈背后,是島內社會的深刻撕裂,賴清德當局一邊向美國高價采購武器,一邊將臺積電等經濟命脈拱手相讓,導致民眾生活成本飆升。
與此同時,解放軍在臺海常態化軍事存在,更是讓臺當局“倚美謀獨”的幻想愈發脆弱。
自打賴清德上任以來,因推動“脫中入北”政策、打壓藍營、強推“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修正案”等舉措,引發島內強烈不滿。
臺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批評其“制造對立掩飾施政無能”,而島內經濟低迷、新臺幣匯率波動更讓民眾質疑其執政能力。
然而,賴清德并未坐以待斃,他一方面通過“大罷免”行動針對藍營議員,另一方面加速與外部勢力勾連。
5月12日,臺軍首次試射美制“海馬斯”火箭炮,聲稱要“展示戰略嚇阻能力”,卻因設備故障頻發淪為“煙火秀”,被島內網友嘲諷為“燒納稅人的錢”。
當天,臺軍在屏東九鵬基地試射“海馬斯”火箭炮,原計劃進行4輪齊射,卻因信號異常兩度中斷,最終僅完成補射。
臺軍方稱故障由美方技術問題導致,但輿論普遍認為,這暴露了臺軍裝備老舊、后勤混亂的短板。
而就在臺軍焦頭爛額處理故障時,解放軍則迅速展開了反制行動。
據臺防務部門5月14日通報,5月13日6時至14日6時,解放軍共派出35架次軍機進入臺海周邊空域,其中25架次越過所謂“海峽中線”。
更令臺軍膽寒的是,解放軍此次行動展現了全鏈條打擊能力,據相關軍事專家指出,解放軍此次行動不僅是對臺軍的震懾,更是在演練“區域拒止”戰術。
其實臺軍此次試射的“海馬斯”,本質上是美國“以臺制華”戰略的一環。
據臺當局公布的采購計劃,29套系統將配備84枚ATACMS戰術導彈,射程可達300公里,理論上可覆蓋福建沿海。
但軍事專家指出,這種武器在現代戰爭中生存力極低,烏克蘭戰場上,俄軍通過無人機+導彈的“打地鼠”戰術,已將烏軍“海馬斯”部隊壓制得毫無還手之力。
反觀我們的解放軍,不僅擁有PHL-191、東風-17等高精度打擊武器,更構建了北斗衛星導航、隱身無人機偵察、電子戰壓制的立體作戰體系。
這種“降維打擊”能力,讓臺軍所謂的“不對稱戰力”淪為笑柄。
5月14日,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例行記者會上再次強調:“兩岸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strong>
這句話擲地有聲,道出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賴清德當局妄圖通過軍事冒險和政治操弄延續“臺獨”幻想,最終只會將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深淵。
目前罷免賴清德已進入倒計時,無論藍營能否成功推動罷免,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已清晰呈現。
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躍升、國際共識的鞏固,以及臺灣民眾對“臺獨”危害的認知深化,兩岸統一已從“選擇題”變為“必答題”。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載于中國新聞網2025年05月01日關于“罷免賴清德,國民黨‘宣戰’了”的報道
2.原文登載于環球時報2025年05月12日關于“臺媒:臺軍首次試射‘海馬斯’火箭炮時兩度發生訊號異常,島內網友諷‘又一場煙火秀’”的報道
3.原文登載于光明網2025年05月13日關于“臺軍首次實彈試射美制‘海馬斯’,軍事專家:其生存力非常脆弱”的報道
4.原文登載于環球網2025年05月14日關于“臺媒緊盯:解放軍35架次軍機、8艘軍艦在臺海周邊活動,‘連續2天數量暴增’”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