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中國海軍第一次出國訪問差點出事!
1985 年,合肥艦和鄱陽湖艦去南亞訪問,回來時軍艦被砸出 9 道裂縫,桅桿天線直接被打斷!
軍艦渾身是傷,隨時可能沉,但官兵們拼了命保住它,完成了第一次出訪!
那么,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是人為還是天災?
歷史背景與決策動因
中國海軍從 1949 年成立到 1985 年的 35 年里,一直沒出過國訪問。
那時候咱們海軍裝備落后,軍艦小、航程短,只能在近海保護海岸線,稍微遠一點的地方都去不了,更別說出國搞友好交流了。
別的國家海軍經常遠航訪問,咱們卻像完全沒國際交往經驗,這和咱們國家越來越開放的節奏很不搭。
當時的海軍司令劉華清看得很明白,他覺得海軍是國際性軍種,總窩在自家門口可不行,必須走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
為啥第一次出訪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這三個南亞國家呢?
一方面它們離咱們近,航線相對安全。
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和中國關系友好,沒啥敏感矛盾,第一次去容易把事兒辦成,就當是練手,打開中國海軍走向國際的第一扇門。
于是1985 年 11 月 16 日,咱們海軍就出發了。
出訪航程與外交初體驗
當時出發的這支訪問船隊,主要就靠兩艘船撐場面。
一艘是 “合肥” 號驅逐艦,這是當時咱們海軍的主力型號,雖說排水量才 3000 多噸,放現在算 “小身板”。
但在 80 年代可是妥妥的海上主力,裝著大炮和導彈,負責給船隊保駕護航。
另一艘是 “鄱陽湖” 號補給艦,這是中國第一艘上萬噸的補給船,能裝幾千噸的油、水和糧食,相當于海上移動倉庫。
要是沒它跟著,驅逐艦根本跑不了這么遠的路。
剛開始航行挺順的,船隊從東海出發,南下穿過中國南海,又順利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一路上風平浪靜,官兵們之前去過南太平洋演練,對遠航有點經驗,加上訪問三國時靠港順利,受到熱情接待,大家都覺得這趟任務挺順利,沒啥大挑戰。
但海上遇到外國軍艦時就有點小插曲了。
先是碰到印度海軍,對方按國際規矩鳴笛、掛旗打招呼,結果咱們水兵一下子慌了。
平時訓練沒怎么學過這種外交禮儀啊!
好多人緊張得只會傻站著,生硬地揮手回應,場面有點尷尬。
后來遇到蘇聯海軍,當時兩國關系還比較冷淡,雙方軍艦就這么并排開過去,誰也沒主動搭話。
不過有意思的是,甲板上的水兵們遠遠對望時,有人偷偷揮手,對方也有人悄悄點頭,雖然官方沒互動,但水手之間還是有點同行默契的。
本來以為這就算完美結束了,完成出訪的艦隊往回趕,可是走到馬六甲海峽附近時出事了。
致命風暴與生死考驗
1 月 4 號那天,海上突然刮起 9 級強臺風,狂風呼呼地吹,海浪像一堵堵高墻,最高的浪頭有十多米,比 “合肥” 號驅逐艦大半個身子還高。
浪一砸下來,整個甲板都被海水淹沒了,船跟著海浪瘋狂搖晃。
“合肥” 號排水量才 3000 多噸,在大浪里更是扛不住。
只聽見船底傳來 “嘎吱嘎吱” 的響聲,像骨頭要斷了似的,檢查發現船身被海浪砸出了 9 道大口子,海水 “嘩嘩” 往艙里灌。
桅桿上的天線直接被浪頭打斷,雷達和通信設備全壞了,軍艦跟外界斷了聯系。
船傾斜得厲害,東西全被甩得到處飛,水兵們只能抓著欄桿爬,稍不留神就會被甩出去。
關鍵時刻,旁邊的 “鄱陽湖” 號補給艦官兵想辦法救人。
他們用拋纜器,把纜繩射到 “合肥” 號上,兩艦官兵冒著被浪卷走的風險,把兩艘船用纜繩緊緊綁在一起,讓 “合肥” 號沒被浪打翻。
接著 “鄱陽湖” 號又接了水管幫著排水,水兵們用沙袋、木板堵裂縫,整整熬了一天一夜,才把這艘傷重的軍艦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危機應對與經驗積累
在這場生死大戰里,官兵們的應急操作全靠不要命的拼勁。
漏水的艙室里,大家分成堵漏和排水兩組:有人抱著沙袋往裂縫撲,被海浪沖得撞墻也不松手。
有人用木板、棉絮堵缺口,海水灌進脖子凍得打顫,還在喊 “再來塊木板”。
排水泵不夠力,就幾十個人排成隊用消防水帶往外抽水,在搖晃的甲板上硬扛了一天一夜。
最險的是 “合肥” 號動力失靈,官兵直接沖進舵室手動扳舵輪,靠羅盤和望遠鏡摸黑掌舵,每個人手掌都磨出了血泡。
但這場災難也讓咱們看清了裝備的毛病。
3000 噸的 “合肥” 號在十幾米的大浪里,就像小轎車硬闖泥石流。
船體鋼材不夠結實,焊縫被浪一砸就裂;船型設計適合近??炫埽h洋抗風浪能力差,浪稍大就東倒西歪;桅桿和雷達防護太弱,一個浪頭就能打壞。
補給艦這邊也有問題:拋纜器射程只有 200 米,浪太大差點夠不著;排水管道接口不配套,全靠人工對接,浪費不少時間。
這些問題現在看都是血的教訓,但當年全成了裝備升級的教科書。
更關鍵的是,海軍第一次摸透了遠洋航行的 “生存法則”。
以前演練都挑好天氣,這次才知道極端天氣下單船根本扛不住,兩船用纜繩綁一起抗浪的土辦法,后來成了標準救援戰術。
以前靠經驗判斷天氣,這次吃了大虧才明白,要是提前有衛星云圖預警,完全能避開臺風,后來咱們趕緊建了自己的遠洋氣象預報系統。
歷史意義與后續影響
當年這場死里逃生的遠航,成了中國海軍走向世界的第一張名片。
以前外國海軍根本不了解咱們,這趟出訪后,國際上終于知道中國海軍能出遠門了。
之后巴基斯坦主動找咱們搞聯合演習,斯里蘭卡、孟加拉國也開始和咱們海軍互動,算是在國際海軍圈混了個臉熟,徹底打破了中國海軍只在家門口打轉的印象,海上外交的大門就這么敲開了。
裝備發展更是被這場災難逼出了進步。
051 型驅逐艦在臺風里吃的苦頭,讓海軍徹底明白:“軍艦不夠結實,官兵就得拿命填!”
很快就開始研發新一代驅逐艦,也就是后來的 052 型,專門加強了抗風浪設計,鋼材更厚,船型更穩,雷達也加了保護罩,再也不怕被浪砸壞。
補給艦也升級了,以前靠土辦法拋纜繩救人,后來造的 903 型補給艦,自帶先進的救援設備,浪再大也能快速對接,把應急操作變成了常規技能。
最重要的是,海軍的想法變了。
以前覺得守住海岸線就行,現在知道大海是連在一起的,既要能在家門口御敵,也要能去遠海護僑、維和、救災。
近海防御升級成遠海護衛,后來的亞丁灣護航、航母出訪、國際救援,都是從這時候開始埋下的種子。
出訪也從九死一生的冒險變成了常態化操作。
1985 年之后,海軍平均每年都要派 1 - 2 支編隊出國訪問。
到 2002 年直接來了次 “環球航行”——167 艦帶著補給艦花了 132 天繞地球一圈,訪問 10 個國家,把當年差點被浪打翻的驚險,變成了全球打卡的自信。
結語
這場帶著 9 道裂縫的首次出訪,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中國海軍走向世界的大門。
當年官兵在風暴里流的血、吃的苦,最終都成了海軍發展的鋪路石,它告訴我們:所有的深藍傳奇,都始于第一次勇敢的嘗試,和一群不怕困難的追夢者。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