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沙特與美國簽下高達14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2萬億元)的天價軍購協議,這一數字遠超中沙兩國過去所有軍貿訂單總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被寄予厚望的中國殲-10CE戰斗機、HQ-9BE防空導彈等先進裝備,始終未能打入沙特等中東市場。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作為全球最大軍火買家之一,沙特的選擇并非單純看價格。其空軍主力長期依賴美制F-15、歐洲臺風等機型,防空體系更是深度整合美軍"愛國者"系統。這類尖端裝備背后涉及復雜的作戰體系兼容問題——若改用中國裝備,意味著需同步更換雷達、指揮系統甚至作戰流程,背后牽扯的政治博弈和經濟成本遠超常人想象。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安全保障機制。中東國家普遍采取"裝備捆綁盟友"策略,購買的不僅是武器,更是背后的戰略支撐。美國通過軍售構建起盤根錯節的同盟網絡,而中國始終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雖贏得口碑卻也失去部分"附加值"。正如巴基斯坦因獲得全天候戰略合作才全面換裝中國裝備,沙特等國的猶豫折射出地緣政治的現實考量。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軍工正悄然突破。殲-35隱身戰機、無人機蜂群技術等接連亮相,與伊朗聯合軍演中展現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引發熱議?;蛟S在不遠的將來,隨著中國在全球安全事務中扮演更積極角色,"中國制造"的軍事裝備終將在中東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