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填報志愿,有個最大的變化,那就是志愿數量增加了,不管是專業+院校模式的96個志愿,還是院校專業組的45個,都比老高考的數量增加很多,比如四川老高考是9個志愿,貴州老高考是8個志愿。其他省份也類似的,情況差不多。
但是新舊高考交替,數量變多,導致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家庭填了一部分后,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湊數填上去的,關鍵有很多家庭錄取的志愿就是那些湊數的。這個結果還不能怪別人,因為都是自己填上去的,尤其是沒專業調劑的省份。經歷過的家庭可以評論區滴滴,不過沒經歷過的家長現在感受不到,可以把這篇文章收藏,等到高考錄取后,或者填報的時候來看,就知道我說的啥了。
那為什么會去湊數?我們又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個原因:志愿數量太多了
數量太多不是好事嗎?怎么會出問題,真不是好事,因為大家的心態發生了變化,老高考的數量少,大家都很謹慎,比如9個志愿,你會沖5個或者6個嗎,其實不會。同樣數量少的情況,大家對每一個院校都是認真研究過的,所以不會出現問題。但是數變多了,其實就不會。而數量增加的情況下,大家會變得大膽,心里想著,反正這么多志愿,可以大膽沖,正因為這樣的想法,導致報考出現問題。這個是心態變化引起的,不信大家可以去問問那些新高考第一年的家庭,有多少吃虧的。
第二個原因:我以為可以了
其實這個點也是心態引起的,給大家舉個例子就知道,貴州首屆新高考,96個志愿,然后很多家庭填前面50個60個的時候,是非常認真的,但是最后30個40個的時候,就開始湊數了。為啥呢,覺得這么多志愿,不會到最后才錄取,前面就走了,后面隨便填唄。還有一種就是,看我們最后一個志愿,位次對比老高考的位次,發現已經超過了1萬名2萬名什么的,應該不會有問題了,我們都留了這么多分數了,后面開始湊數。有更嚴重的是直接不填了。但是新舊高考的變化,導致了錄取數據發生大變化,結果預留的分數不夠,最后被湊數的錄取了。沒填滿的被滑檔了。
第三個原因:準備不充分
老高考的9個志愿8個志愿,咱們需要準備多少所院校,20來所就夠了,最后排除剩下9所或者8所,嚴重的無非也就是30所了不起了。但是45個志愿,你需要準備多少所大學做儲備,按照一校一專業組的情況,那就需要80到90所,就算同一所大學選擇2個專業組,那么也需要70來所。如果是貴州的96個志愿,咱們需要準備多少所,至少150所,甚至達到200所,為啥這么多,因為專業+院校模式,大部分院校都只有一個專業,如果咱們目標是2-3個專業,院校數量要少一些。可是這個準備,大部分家庭是沒有時間研究的,最后只能看院校和專業名字,加一些保研、學科評估等維度去做篩選。可是這些院校的真正情況咱們知道嗎?舉個例子,同樣是車輛工程,西南交大、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川農等等,名字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研究方向一樣嗎?這就是為啥湊數的原因。
其實還有很多,咱們說三個點就差不多了。接下來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
核心一句話,你的志愿表上的每一個院校和專業,都是真正思考過的,千萬不要我以為,我感覺沒問題。最后的結果往往就出現在這些地方。尤其是新舊高考交替,新高考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各種規則、數據和模式的改變,導致錄取數據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一定要小心。另外就是大家提前研究,根據診斷考試去做區間篩選,舉個例子,我們家平時位次在10000名左右,那么高考咱們會上到1000名嗎?可能性非常小,同樣咱們會掉到8萬名嗎,可能性也非常的小,所以咱們也就在6000到30000名這個區間波動,那么這個區間符合咱們家的院校專業,是不是可以提前篩選出來。
另外就是大家可以用這個10000名,去完整的填報一個方案,比如貴州96個志愿,我能不能填出來,怎么排序,為啥這樣排等等。同樣四川45個志愿,你能不能把45個院校專業組去完整填一遍,看看能不能解決,同樣這些方案當中,數據的趨勢是怎么樣的,有沒有可能出現大變化,風險在哪兒?有了這個流程后,其實最后高考出來,無非就是用數據去做比對即可,沒太大的變化,你還會去湊數嗎?同時咱們這樣做了后,你到底會不會,其實結果也很明顯,如果自己搞不定,那么早點去找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