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之間短暫的小摩擦,卻讓中國的殲10戰機火爆全球,然而和其搭配的霹靂15導彈,更是讓各國驚艷。
這款由官方報道可24小時無人自動化生產的導彈,成為了巴基斯坦此次空戰中的利刃。
然而近期,印度媒體宣布一則“繳獲中國霹靂-15E導彈殘骸”的消息引發全球軍事圈震動,印方宣稱,在印巴沖突后的戰場殘骸中發現了一枚“近乎完整”的中國外貿版霹靂-15E空空導彈,并高調表示將破解其技術秘密。
消息一出,西方媒體迅速跟進炒作“中國導彈技術面臨泄漏風險”,但真相究竟如何?這枚導彈殘骸是否真能撼動中國軍工的技術護城河?
“戰利品”還是“面子工程”?
根據印媒描述,這枚霹靂-15E導彈殘骸的尾部、發動機等部件“保存完好”,并推測其可能因未爆炸而被印度軍方獲取。印度借此嘲諷巴基斯坦空軍“戰斗力低下”,甚至暗示中國武器存在質量問題。
然而,巴基斯坦軍方迅速反擊,指出霹靂-15E導彈設計時便配備自毀裝置,若未擊中目標或燃料耗盡,彈體將自動引爆,根本不可能留下完整殘骸。
巴方直言,印度公布的導彈“短了一截”,缺少關鍵導引頭部件,更像是“寶萊塢道具”。
要知道,霹靂-15E的核心技術集中于導引頭和控制系統,而這兩部分通常因自毀程序或爆炸損毀,難以留存。
即使殘骸外觀完整,內部精密元件(如氮化鎵雷達芯片、控制電路)也可能因撞擊而失效。
最主要的就是,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武器專家也曾公開表示國歐,中國的軍工一般都是“研發一代、自用一代、外貿一代”的策略。
霹靂15作為外貿版的空空導彈,能夠外貿出去說明技術已經在國內算是普通的了,就跟如今的殲10一樣。
巴基斯坦使用的殲10,讓印度空軍吃了大虧,但在中國,殲10這款戰機只是三代而已,那么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即使是拿到了殘骸,真的能夠仿制出來嗎?
逆向工程?印度軍工的“不可能任務”
要知道霹靂15系列空空導彈采用的可是極高系統,無論是繞料配方還是其電子工程,都是一般人無法仿造的。
即使是拿到美國,對于霹靂15里面的AESA雷達抗干擾能力和算法,實際價值也是非常有限的。
最關鍵的就是印度在自主研發武器上的技術,可謂是搞了一大堆的“世界紀錄”。
無論是造了三十噸重型坦克因為貨車拉不動沒有上前線,還是近50年出土的搖搖欲墜的航母,印度的軍事大國夢,已然成為了全球眼中的“阿三”。
而且中國的武器技術更新迭代很快,尤其是在外貿版上,一定是有所考慮到,因此先不說印度媒體報道的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實存在的,對于印度的軍工來說,仿制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
當然了,此次風波的核心,實則是霹靂-15E在印巴空戰中展現的顛覆性戰力,5月7日的空戰中,巴基斯坦殲-10CE戰機在預警機支持下,于160公里外發射霹靂-15E,擊落印度6架“陣風”戰機。
印軍飛行員直至被擊落前,雷達竟未發出警報,暴露出其電子戰系統在AESA雷達面前的徹底失效。
再加上其靜默發射、中段修正和末端鎖定的高超機動能力,直接讓巴基斯坦空軍打出了五代機的效果。
相比之下印度搭配的法國“陣風”,在霹靂15的遠程攻擊下,無異于成為了一個“活靶子”,那么除了這些之外,中國軍工到底有什么樣的信心呢?
中國軍工的“護城河”何在?
面對“技術泄露”的擔憂,中國軍工的底氣還是非常有優勢的,尤其是在外貿上。
要知道中國的武器更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是全自動化已經構成完整的軍工生態鏈,這是很多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最主要的,中國在軍工上不僅僅是單一的武器,而是一系列的,就比如空戰,不僅僅要有強大的飛機導彈,還要有預警等數據鏈的協同才可以。
這種“低成本平臺+高價值體系”模式,已吸引沙特、埃及等國家轉向中國裝備,沖擊西方傳統軍貿格局。
如今印巴短暫的小摩擦已經結束,對于印度媒體高調炒作“繳獲導彈”的新聞來說,本質上其實就是是一場心理戰,對內可安撫國內對“陣風”戰敗的不滿,對外試圖向西方示好,換取技術支援。
要知道印度的武器幾乎都是依靠外部進口,自主研發的事故頻發,甚至發射都不知道會落在哪,這對于其空軍等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如今霹靂-15一枚導彈殘骸引發的風波,出全球軍事競賽的殘酷邏輯,技術優勢的護城河,不在某一項“黑科技”,而在持續迭代的創新能力與全產業鏈掌控力,中國的答案很清晰:讓你看得見,卻永遠追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