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中,大放異彩的是J10CE和霹靂15導彈,但這背后核心的殺手锏其實是雷達,我們的雷達技術,才是真正遙遙領先領先全世界的技術。
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四代半”的陣風之所以毫無還手之力,是因為它起飛就被衛星和雷達探測到了,數據回傳給預警機和J10CE,J10CE發射霹靂15,發射后不管,雷達關機,ZDK03預警機引導……
陣風根本沒有看到我們的飛機,它的雷達上也沒有任何飛機和導彈的信號,等它發現的時候,霹靂15已經進入獵殺距離,雙脈沖發動機開機,相控陣雷達末端制導自動鎖定目標……陣風落入“不可逃逸范圍”,這對印度飛行員來說,是非常絕望的。
在整個獵殺過程中,雷達是核心。
殲-10CE戰機裝備了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 ,來自于南京的國睿科技(中電科14所)。AESA雷達擁有超過1200個T/R組件,探測距離超過220公里,法國“陣風”戰斗機裝備RBE2-AA雷達僅有836個T/R組件,探測距離只有150公里,整體被碾壓。
戰斗機最重要的是“戰場感知能力”, 要獲得這種能力,機載火控雷達的性能可以說至關重要。其作為戰斗機實施火力攻擊的眼睛和向導,決定著該飛機的戰斗水平,對取得戰斗的勝利至關重要。
14所是中國成功研制機載PD火控雷達的開創者和引領者,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僅有幾個發達國家能研制先進機載火控雷達,我國基礎薄弱,大量關鍵技術處于起步階段,而西方國家對我們進行了嚴密的封鎖,由賁德院士領銜的14所科研團隊擔負起了沖破封鎖的使命。通過艱難的攻關工作,14所使PD雷達體制得以突破,奠定了我國國防機載雷達領域自主研制的基礎,如今,從14所已具有國內最全譜系的機載火控雷達,從殲8系列、殲10系列、殲11系列、殲15直至最新四代戰機,國內所有主戰飛機上的裝備的幾乎都是由14所研制的機載火控雷達。30多年來,14所的機載雷達已實現了從無到有,達到或接近國外技術水平,具有了相當的競爭力。
殲11B飛機上, 14所為其配套研制了大功率遠程機載火控雷達,是國內目前同類戰機探測距離最遠的雷達。殲15飛機上,14所為其配套研制了機載火控雷達,該型雷達在對海面目標的攻擊性能上實現了突破。雷達在設計定型試飛中,遇到了海上強雜波干擾、海上大量目標混疊影響目標跟蹤等技術難題,但14所的技術團隊成功在2個月內解決了問題。
殲10B飛機上,14所為其研制了某型新體制機載火控雷達。這種新體制雷達技術復雜性和技術難度顯著提高,具備更強的目標探測能力,探測威力/跟蹤精度及穩定性在同類輕型殲擊機中處于領先水平,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夠同時進行多目標攻擊。殲10C飛機上,14所為其研制的新體制機載火控雷達在技術上更進一步。該型雷達的研制全面繼承了同期最新科研成果,各項性能指標優于國際同期產品,創下新體制雷達首次列裝部隊的又一個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該型雷達以零故障通過嚴酷的可靠性鑒定試驗,充分展示了14所優異的雷達研發水平、批量生產能力和全壽命周期保障能力。
PL-15E導彈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的核心部件,是Ku波段TR組件。其中,導彈殘骸在印度被發現,全球都看到了,顯示雷達為相控陣雷達,制造方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五研究所,生產日期為2015年7月。
也就是說,兩大核心雷達技術,分別來自于南京十四所和南京五十五所。
南京14所的歷史,說起來那就是一個“紅岸基地”般的傳奇故事,當年我們的640-4工程就是南京的四機部第14研究所在做,項目最終生成了110跟蹤雷達和7010警戒雷達。有了7010型戰略預警雷達,配合當時研制的“反擊一號”導彈,組成了中國第一代的國家導彈防御系統!這些雷達系統最終被用到了2000年代初期,今天很多我們的雷達的先進成果其實都是在當年南京14所的底子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南京14所在中國諸多超級項目中承擔了關鍵作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導彈防御系統等。多次獲得國家級成果獎60余項,部省級成果獎340余項,“全國十大科技成就”、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自主研制出我國雷達研究領域里的諸多“第一”:第一部微波雷達、第一部相控陣雷達、第一部機載火控雷達、第一部預警機雷達、第一部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5研究所(五十五所),始建于1958年,同樣地處江蘇南京。是以固態功率器件和射頻微系統、光電顯示與探測為主業方向的高科技、綜合性大型研究所,是國家重點電子器件及應用研究所。
目前,55所以固態器件與微系統、光電顯示與探測器件主業,形成了以化合物半導體為核心,涵蓋一、二、三代半導體的自主發展體系,建立了從材料生長、芯片設計、晶圓工藝到封裝測試的完整技術和產品體系,外延材料、射頻微波芯片與器件、微波毫米波模塊與組件、電力電子器件與模塊、射頻微波封裝與外殼、射頻MEMS與微系統、平板顯示與紫外光電探測器件等廣泛應用于國家海陸空天各型重點裝備工程,以及5G移動通訊、新能源、微顯示等國民經濟建設領域。
五十五所同樣掌握大量的核心科技,比如在射頻與微波領域,研究所研制的微波、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和多芯片組件,在國土防空、預警探測等國家重點項目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甚至霹靂15導彈的射頻前端芯片和有緣相控陣制導系統的關鍵部件,就是他們提供的。
目前,中國已經構建起了全世界從太空到天空到陸地到海洋最強大最嚴密的雷達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在2025年央視專訪中透露的8000公里探測能力,是第四代超視距雷達系統劃時代的突破。這個相當于從北京直抵澳大利亞的超遠探測半徑,標志著中國戰略預警體系已構建起覆蓋太平洋、印度洋全域的"天幕"防御網。
中國新型雷達通過P波段與相控陣技術融合,將有效探測半徑提升至 8000 公里。這意味著當彈道導彈剛進入助推段時,系統就能捕捉軌跡,為反導系統預留20分鐘以上的響應時間——這個時間差足夠完成從目標確認到紅旗-19導彈升空攔截的全流程。 中國雷達技術突破的核心密碼,在于氮化鎵半導體組件的全面應用。相比傳統砷化鎵材料,氮化鎵的電子遷移率提升5倍,擊穿場強增強10倍,使得雷達信號增益達到驚人的3個數量級提升。第三代氮化鎵TR組件,在S波段實現96%能量轉化效率,將雷達靈敏度推至0.001平方米量級。
中國創新性采用P波段(430MHz)與L波段(1.3GHz)的融合探測技術。P波段長波可穿透F-22的隱身涂層,L波段則精準捕捉機體結構特征。2024年,該技術成功在580公里外鎖定2架F-35,創造了隱身戰機最遠探測記錄。針對F-22(RCS 0.0001㎡)、B-2(RCS 0.001㎡)等典型隱身目標,中國雷達構建了三級識別體系:P波段初篩(探測距離550km)、量子雷達精確定位(300km)、微波光子雷達成像(80km)。2025年珠海航展數據顯示,該系統對F-22的全程跟蹤率從2018年的43%提升至91%。
在反無人機作戰領域,中國雷達展現出驚人的多目標處理能力。對MQ-9"死神"無人機(RCS 0.1㎡)的探測距離突破450公里,同時跟蹤目標數從第三代雷達的512個躍升至2048個。更令人驚嘆的是,系統通過毫米波輔助識別技術,可在200公里距離上區分直徑15cm的無人機與鳥群,誤判率控制在0.3%以下。
同時,我們還打造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分布式預警系統”,在新疆、青海、黑龍江等地部署的36座雷達站,通過量子加密數據鏈形成探測網絡,單個站點抗毀性提升300%,系統整體可用性達99.999%。該體系與"紅旗-19"反導系統的協同效率創下世界紀錄:從目標識別到攔截指令下發僅需0.3秒,比美國"薩德"系統快4倍。2025年4月的聯合演習中,成功在1600公里外攔截模擬來襲的10倍音速目標......這是一個真正的“天羅地網”。
而這一切,都和幾十年前的“640-4工程”有關。
記得不久前,有人總是問,為什么南京沒有大廠?南京為什么沒有BAT?因為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稟賦,南京肩上扛的是雷達、導彈這些大國重器,扛的是國家安全,扛的是“決勝千里之外”啊。
有人問“成都為什么沒有大廠”嗎?成都有殲10、殲20、殲36啊;有人問“西安為什么沒有大廠”嗎?西安有火箭和飛船啊;有人問“大連為什么沒有大廠”嗎?大連有“廣域靜默號”啊!
所以,南京最頂尖的人才、最頂尖的技術,并不在那些所謂的“互聯網企業”、“網紅企業”中,而在14所、55所這些看起來默默無聞的“鑄劍人”單位中。
真正遙遙領先的核心技術,是打出來的。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