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建 孫亞慧 俞雪琪
圖①:研討班代表參觀區域推廣新教育實驗示范區——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中學及東洲國際學校。 圖②: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教育小學,代表和小學生一起做艾草香囊,體驗端午文化活動。
圖③:在蘇州昆曲博物館,代表和“新教師基金”教改班的師范生體驗昆曲藝術之美。 圖④:江蘇省蘇州市新教育學校師生精心準備了不同語言的問候標語,師生與各國代表在標語前合影留念。 新教育研究院供圖 制圖:陳靜文
教師是教育之本。從2023年秋天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與蘇州大學“新教師基金”共同舉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師隊伍建設國際研討班,旨在促進世界教育同行了解中國教育,為共建教育美好未來作出貢獻。新教育實驗橫跨20多年積累的經驗,正為更多國家提供可供參考的中國方案。
“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諾艾琳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去年10月,她第一次來到了中國。
兩周時間的國際研討班里,她與來自20個國家的其他43名教育官員、專家、教師一起,在長三角幾所具有代表性的新教育學校里,近距離看到了中國教育新貌。
他們走進江蘇昆山的千燈鎮亭林小學,這里昆曲婉轉,童聲悠揚,在音樂教室和繪本室里看到了融合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都煥發光彩”的價值追求。
他們走進江蘇蘇州吳江區新教育學校,這里的“小先生們”充滿自信,用一口流利英語向外國客人介紹當地歷史文化,人工智能在教學中施展本領,老師通過分析數據獲知學生掌握情況。
教育從來沒有千篇一律的范式,但學生的笑容是一種答案。
“在這段學習旅程中我收獲了很多,中國許多高中已經在課堂上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學生和家長也積極參與其中。從高中到大學,技術已經將中國的教育體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諾艾琳說。
肯尼亞肯雅塔大學的老師奧利維亞十分感慨,因為她親眼見到的中國教育與她一直以來對中國的印象并不一樣。
“說實話,以前我認為中國文化較為封閉,并不開放。但通過這次經歷,我發現中國人非常友好,對新思想持開放態度。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種值得學習和效仿的文化。”奧利維亞說。
參觀學校的經歷讓奧利維亞非常興奮,她對新教育實驗中的“師生共寫隨筆”印象深刻。“我看到了老師對學生表現出的真誠關愛,這是教學和學習過程的起點,只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在一些課堂中,我們看到了師生一起寫作,記錄他們的教育故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這將決定教育能否走向成功。”奧利維亞說。
四個維度講述中國教育經驗
走進才會尊敬。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在獲得“一丹教育發展獎”后設立的“新教師基金”,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師隊伍建設國際研討班作為五大項目之一,至今已舉辦了兩屆,主辦方從道德、社會情感和技術發展的角度探索支持教師成長的有效路徑,以促進全球教育的知識共享與合作。
作為合作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張民選介紹,在國際研討班的課程設計上,著眼于參與成員實際需要,課程更多集中在了解教育發展的過程而非單純展示成果。
“新教育實驗參與校不僅有發達地區的知名學校,也有許多分布于欠發達地區,有不少鄉村學校,也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這些都是很好的載體,我們向外國教育工作者展示中國鄉村學校的實際案例,幫助他們理解如何從最基礎做起建設教育體系。我們的策略是規劃優先、人力資源優先、財政優先,逐步實現教育目標。”張民選說。
研討班設計從“聞”“思”“浸”“悟”四個維度講述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及教師教育發展經驗,介紹新教育實驗教師成長的“吉祥三寶”——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的操作路徑與方法。
“聞”——聆聽學術講座、參與學術沙龍,收獲的是理論與認知。
“思”——通過工作坊形式,探討共同面對的教育挑戰與問題,學員們共同思考、共同論證,暢所欲言,共同找到教育面向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浸”——進校參觀,眼見為實。
“悟”——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理解中國教育經驗背后蘊含的深層邏輯。
多名研討班學員表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有中國強大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支撐,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是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建設實現的。
有些學員還成了中國書店迷,走到哪里都在找書店,希望購買全套的中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國的數學、物理、化學、科學等理工科目教材和教師用書,甚至還有學生練習冊。
2023年暮秋,在上海和江蘇蘇州、南通等地的新教育實驗學校走完一圈的烏茲別克斯坦教師培訓官員阿布杜賈利洛夫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親眼看到了中國在國家層面上對教育的大量投資,這讓我深受啟發,我希望我的國家也能效仿這樣的做法。要實現這一切,我們需要了解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學習環境,我們將汲取上海通識教育、教師素養培訓、新教育實驗倡議,并將其運用到烏茲別克斯坦的教育改革中。”
通往更深更遠的教育合作之路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10月底發布的《2024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自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通過以來,全球入學兒童和青年人數增加了1.1億人次,入學兒童人數創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全球仍有超2.5億學齡人口失學,失學人口較2015年僅減少1%。不同地區間教育差距尚未彌合,低收入國家有33%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失學。
來自緬甸的校長張永生對此有切膚之痛。
“你們很難想象,我有多羨慕你們的學生可以在這樣和平安寧的環境下學習。在我的國家,有時我連自己學生的人身安全都很難保證。”在緬甸,張永生創辦了一所有3000多名學生的學校,但受困于當地政局動蕩,在國家經濟落后及戰爭的雙重打擊下,他的學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邀請中國的新教育專家到緬甸傳授教育經驗,家長也都可以參與進來。家長更需要了解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要懂得未來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張永生說。
2024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師隊伍建設國際研討班結束后,緬甸、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斐濟等地代表分別提出了具體的合作意向,包括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舉辦教育交流年會、與所在大學開展合作等。同時,斐濟、塞浦路斯等國及國際教育組織代表與蘇州大學“新教師基金”進一步探討了包括學生交流、學術交流及合作辦學等事宜。
“巴基斯坦馬利爾科技大學向我們提出雙邊合作意向,希望通過引進新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系統的教育變革。我們已提出與巴基斯坦馬利爾科技大學的雙邊合作意向,希望能進一步推動雙方在教師互訪、聯合培養、科研合作等方面達成實質性合作協議,并逐步拓展到與其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高校和教育機構的多邊合作。例如,開展聯合學位項目,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專業人才;設立國際教育合作研究專項基金,鼓勵雙方教師共同開展教育領域前沿課題研究,為全球教育創新貢獻力量。”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新教師基金”秘書長郭小月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