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山東省諸城市密州路小學,師生共讀正在讓閱讀成為“悅讀”。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學生在辯論。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教育小學的學生們在海太長江隧道智慧中心參觀。
育人,夢想縈懷,教學相長。
從“小師王爭霸賽”到家校合作共育的“新父母學校”,從青春期的壓力走到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新教育實驗以開放課堂、心理關懷和個性尊重,探索著教育本真——回歸生命的蓬勃生長。
“小先生”的大課堂
吳江城東,毗鄰同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新教育學校里有一群朝氣蓬勃的“小先生”。
這源于90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在山海工學團首創的“小先生制”教育實踐——即知即傳,兒童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
今年,這所學校舉辦了第一屆“先生節”,最讓人期待的是“小師王爭霸賽”。
講臺上,他們收放自如、娓娓道來——
歷史學科的任聰聰“小先生”以羅馬法發展史為主題,梳理從城邦時代到《十二銅表法》的演進脈絡;數學學科的陳昱宏“小先生”從一道函數最值例題切入,結合幾何模型解析解題邏輯;英語課堂上,嚴哲豪“小先生”身著馬面裙,以全英文講述中華傳統服飾的流變史;童子龍“小先生”則通過硝酸與銅片反應實驗,直觀演繹氧化還原反應原理……
黃山云霧、羅馬法典、東坡名篇,三尺講臺上“小先生”們的課讓臺下老師聽得津津有味。
校長許友超告訴我們,他們試圖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明白,教育不是塑造標準答案的模具,是喚醒個體生命對接更廣博生命的甬道。
“剛開始互稱‘先生’我們還有點不太習慣,”高二學生于安說,“我們跟老師像朋友一樣相處,老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之余,也在生活中給了我們許多建議。”
于安和趙米樂是國際班的學生,趙米樂很喜歡英語課上老師的授課方法。“整個課堂是開放式的教學方式,老師會提前讓學生準備感興趣的話題并鼓勵即興發言,不要求固定答案。我們慢慢變得更自信也更主動,甚至愿意嘗試不確定的答案。”趙米樂說。
高三學生李盈軒即將迎來高考,是個開朗健談的孩子。她很喜歡數學仲老師的課,因為課堂上能自己體會到推導的樂趣。“老師會提前下發教案,我們結合書本預習。第二天課堂上,他會先一步步引導,再根據我們的自學情況來回答問題,糾正推導過程中的偏誤。無論一開始推導正確與否,我們對這段知識都會了然于胸。”
“每朵花各有芳華”
進入中學,學生逐漸進入青春期,脾氣多變與升學壓力同時襲來,更考驗著家校生三方韌度。
面對日益增大的學業壓力,怎么理解教育?怎么理解孩子?
在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看來,父母要具備“園丁的精神”,而不是“木匠的精神”。
木匠——遵循設計好的圖紙,生產出特定類型的產品。木匠的工作強調的是精確與控制,一切按照流程、工序、標準來進行。但是,人不是木頭,人是一個生命體。對于人來說,精確和控制不僅僅不可能,而且會對人造成傷害。
園丁——現代的教育更像一個照顧花園的活兒,父母和老師扮演的就是園丁的角色。對于園丁來說,“特定計劃總是會失敗”,花兒不會按照園丁的意志生長和開放,更重要的是,園藝的最大的勝利和歡樂“正來自花園逃離我們的控制之后發生的事”,一座好的花園會不斷變化,因為它在適應不斷變化的天氣、季節和環境。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曾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兩種模式,從本質上都是出于父母的愛。不過,愛雖然沒有基準或藍圖,但愛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不是為了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蓬勃發展。
2024年,朱永新新作《成長的心法》正式出版。他與高普尼克隔空對話,都希望教育場景中有更多家長愿意并且懂得做園丁。他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家庭和學校更加溫暖、豐富、自由,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讓孩子們不斷地在和美好相遇的過程之中發現自我,成長自我。
“現在家庭里多數是一個孩子,父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許多人忽略了一個根本事實,孩子和孩子是有差距的。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孩子,那么只有一個‘成功者’,第二名相較于第一名也‘不成功’。不要拿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孩子的差異可能是能力不同,也表現在成熟時間的早晚不同。”朱永新說。
在蘇州市吳江區新教育學校副校長董慶媛看來,“每顆種子都不一樣,每朵花各有芳華。”
“成長過程中都需要陽光雨露,需要及時修剪。教育是面向每個具體生命的教育,要更加適應孩子的個性發展,適應孩子的成長需要,激發孩子的內在活力。”董慶媛說。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2021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強源頭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和保障管理,著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朱永新認為,若要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多方面入手,首要任務就是全面提升父母的教育素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父母要真正意識到家庭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不把家庭教育作為沉重的負擔,也不被‘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各種家庭教育的口號所裹挾,既不為孩子能否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而焦慮,也不因為教育的內卷而‘躺平’。”
父母、老師與孩子共同成長
去年7月,新教育實驗研討會來到了福建廈門。2010年,一群充滿理想情懷的同安教育人,因廈門市梧侶學校的創建而相聚,這是廈門第一所新教育實驗學校。
梧侶學校位于廈門市同安區的工業集中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弟人數占學校學生總數的90%以上。這樣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會“新”在哪里?
答案寫在家長身上。
把家長請進學校,動員他們更深度地參與學校管理。建設一所“新父母學校”,讓家長在育人中不至于“缺位”。
傍晚,每7名學生會自發組成“學習共同體”,相互督促學習,老師不定時前往輔導,家長則會輪流陪伴。這種自習方法,讓外來務工人員拿出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同時,也盡可能地減少學生受電子產品的干擾。
十幾年來,梧侶學校中考成績提升明顯,近年來已躍居同安區前列。在同安,有好幾所以“外來娃”為主體的新教育實驗學校,無一例外地都在科創、體育、音樂、美術等方面盡情展現特長——在同安區的教育質量綜合評估排行榜中,經常位居前列的幾乎都是新教育實驗校。
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簡單劃分育人職責,而是父母、老師與孩子一起成長。朱永新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都不是簡單地針對孩子,而是在與孩子的碰撞交流中,同時實現父母、教師和社區人員的自我教育。沒有父母和教師的成長,也不可能有學生的成長。
80多年前,出生于蘇州的教育家葉圣陶曾在《如果我當教師》中這樣寫下自己對教育的理解:
“若有人問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我決不說‘教書’。
這番話是寫給教師的。寫給家長亦然。
那是育人之路上的孜孜不懈,定格于“不教之教”的期許。(熊建 孫亞慧 俞雪琪)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14日第10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