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總統(tǒng)盧拉5天的訪華行程已經結束,5月14日,他離開北京,啟程回國。回顧盧拉此次訪華,這是他第六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作為一個年近八旬的領導人,他的行程安排依然緊湊,僅抵京20小時內,他就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超過100條動態(tài),可見他對此行的重視程度。
5月13日下午,中方在人民大會堂歡迎盧拉來訪,雙方進行了深入會談。在會談中,雙方不僅重申了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目標,還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與巴西發(fā)展戰(zhàn)略的深度對接達成共識,人文交流、農業(yè)合作、數(shù)字經濟、科技開發(fā)等議題也都被提上了日程。
會談結束后,雙方簽署了20份涵蓋農業(yè)、金融、科技、檢驗檢疫等領域的合作協(xié)議,并聯(lián)合發(fā)布了兩項聲明:一是關于推動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二是關于烏克蘭問題,強調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這些表態(tài),既釋放了中巴深化合作的強烈信號,也表明巴西愿意在國際事務中更主動地參與“全球南方”的集體協(xié)作。
除了雙邊合作,此次盧拉還出席了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這場會議不僅有巴西總統(tǒng)出席,還有哥倫比亞、智利等國家領導人以及拉共體成員國代表,討論的核心是如何在美國影響力回潮的背景下,推動區(qū)域一體化與外交自主。
有分析認為,當前,拉美國家普遍希望擺脫對美國的單邊依賴,面對特朗普關稅、美元政策、移民限制等壓力,拉美國家正在通過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尋找新的戰(zhàn)略支點。在這樣的背景下,盧拉的訪問不只是雙邊層面的推進,更有區(qū)域與全球治理的深意。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當前“全球南方”國家獲取投資、技術和出口市場的重要伙伴;而巴西作為拉美最大經濟體,也希望在中美博弈中謀求空間、擴大影響,可以說,此次中拉論壇,就是“全球南方”集體協(xié)作的一個實質性動作。
除此之外,盧拉此行的另一條暗線在訪程結束時浮出水面。5月14日,他在北京召開發(fā)布會時透露,會在回國前致電普京,勸說其參加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俄烏談判。盧拉提到,烏克蘭外長曾請求他詢問普京是否愿意實施30天停火。
據(jù)盧拉所說,此前一周,他在莫斯科與普京共進晚餐時已討論過此事,普京表示愿基于2022年伊斯坦布爾協(xié)議談判。另據(jù)俄媒報道,普京在盧拉專機從中國飛往巴西途中,經停莫斯科時與巴西總統(tǒng)通電話。在電話中,盧拉再次勸說普京去伊斯坦布爾談談。
但結果出人意料——克里姆林宮14日公布的俄方代表團名單中,普京并未列席,僅派總統(tǒng)助理梅津斯基等官員參與。隨后,特朗普政府也確認不會派代表與會。盡管盧拉在通話中強調巴西對和平的承諾,但普京的缺席使談判前景蒙上陰影。俄媒分析,普京私下認為澤連斯基需“公開投降”才會面對面會談。
有分析指出,普京此時不出席,至少出于三重考量:第一,維持戰(zhàn)略模糊,借沉默制造談判籌碼;第二,避免與澤連斯基正面接觸,維持“領導人不平等”的姿態(tài);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不想當著特朗普的面接受談判結果,或者在場上失分。
但這樣一來,5月15日舉行的這場本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談判,既沒有普京,也沒有澤連斯基的確切出席消息,更缺少外界一直關注的美方重量級參與者特朗普,這意味著,這場談判注定更像是一場“技術性接觸”,而非“戰(zhàn)略性突破”。
同時,這場外交轉折也凸顯了“全球南方”國家斡旋的局限性,中巴聯(lián)合聲明雖呼吁俄烏直接對話,但大國博弈仍主導局勢。盧拉試圖以“和平俱樂部”凝聚中國、印度等非沖突方力量。不過,美俄的消極反應表明,發(fā)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仍面臨結構性挑戰(zhàn)。
回望盧拉此行,經貿成果與戰(zhàn)略意圖交織。當西方國家陷入地緣博弈時,中巴合作提供了另一種范式——不是對抗性的陣營重組,而是基于發(fā)展需求的務實聯(lián)結。與之對應的則是仍在僵化的俄烏局勢,雖然有了土耳其之行,不過,這場談判更像是一場博弈的序曲,而不是終局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