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停育兩個月了,生出來可能是個畸形。”
山西臨縣的薛曉芳懷孕9個月才做檢查,結果讓全家陷入恐慌。
醫生建議終止妊娠,但她堅持要生。
這場“賭命”式的選擇,孩子出生后并未立即顯現問題,卻在兩年后曝出驚人真相……
生孩子是人生大事,但“圖省事”真的可以嗎?
這場發生在山西農村的二胎孕育悲劇,不僅讓一家人嘗到了“省”字帶來的苦果,也讓旁觀者唏噓不已。
1
從“輕視產檢”到“孩子停育”
一場釀成苦果的僥幸心理
薛曉芳一家是典型的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文化水平也不高。
2018年懷上二胎后,由于第一胎生得順利,全家人都心存僥幸,覺得“懷孕產檢不過是走個過場,花冤枉錢”。
尤其是薛曉芳,憑借“過來人”的經驗,決定每隔兩個月才去醫院檢查一次。
這一“省事”決定,成了悲劇的開端。
2019年2月23日,懷孕9個月的薛曉芳終于踏進醫院,結果卻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孩子已經停育兩個月,羊水不足,腦室增寬,心率不穩。”
醫生的建議是立刻終止妊娠,但薛曉芳和家人商量后,堅持把孩子生下來,理由是“再難也要保住這個男孩”。
說白了,這背后藏著農村家庭的傳統觀念:頭胎是女兒,二胎必須生個“傳家寶”。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哪怕醫生再三警告,哪怕風險擺在眼前,薛曉芳還是將全家推上了這場“賭局”。
2
孩子出生時“虛驚一場”
一家人以為撿回了奇跡
孩子最終被生了下來,經過剖腹產手術,這個早產兒發出了第一聲啼哭。
初為人母的薛曉芳滿懷期待地問醫生:“孩子沒事吧?”醫生的回答是:
“孩子全身有斑點,情況還不穩定,需要送新生兒科做進一步檢查。”
幸運的是,經過一系列檢查后,醫生告訴薛曉芳夫妻:“孩子心跳正常,其他指標也沒問題。”
這句話仿佛一顆定心丸,全家人都松了口氣。
他們給孩子取名“薛浩毅”,寓意“堅強勇敢”。
但早產的陰影并未散去。
薛浩毅被送進保溫箱,一周后才回到家。
全家人對這個男孩格外寵愛,尤其是薛曉芳,看著懷里的小生命,她的后悔和不安暫時被喜悅沖淡了。
3
兩年后真相揭開
耳聾的代價讓人追悔莫及
然而,悲劇不會因為一時的幸運就徹底消弭。
隨著薛浩毅逐漸長大,家人發現了一個異常:他從不回應“爸爸媽媽”的呼喚,甚至對突如其來的聲音毫無反應。
起初,薛曉芳和丈夫以為是“發育慢”,覺得“早產兒可能晚開口,等大點就好了”。
直到2021年5月,浩毅已經兩歲零3個月,依然沒有開口說話。
薛曉芳終于感到不對勁,帶著孩子去山西省兒童醫院檢查。
檢查結果宛如一記重錘:孩子雙耳極重度耳聾。
薛曉芳不敢相信:“怎么可能?我們夫妻倆聽力正常,大女兒也很健康,怎么就二寶有問題?”
為了確認真相,他們又輾轉多家醫院,最終得到同樣的診斷。
此時此刻,薛曉芳的“過來人經驗”徹底崩塌了。
她回憶起孩子出生后的種種異常:一歲時對聲音毫無反應,叫名字也沒反應……
如果當時重視這些細節,早點檢查,或許結果會不一樣。
4
植入人工耳蝸:
一場昂貴的“補救”
醫生建議薛浩毅植入人工耳蝸,這是目前唯一能讓他“聽見世界”的辦法。
然而,這項手術的費用高達30萬元,加上后續康復訓練的費用,總共需要50萬元。
對于一個靠丈夫跑網約車為生的農村家庭來說,這無疑是天文數字。
夫妻倆跑遍親戚朋友借錢,但湊來的錢杯水車薪。
無奈之下,他們在網上求助,借助陌生人的善意,終于湊齊了手術費。
2021年6月,浩毅被推進手術室。
幾個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
一家人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一個月后,當人工耳蝸啟動的那一刻,浩毅第一次聽見了聲音。
他瞪大眼睛的表情,成了全家人心中永遠的記憶。
5
悲劇背后的深思:
輕視產檢的代價有多大?
浩毅的故事,既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教訓”。
奇跡在于,他最終通過努力聽見了世界的聲音;
教訓在于,輕視產檢帶來的代價,不僅是金錢,更是孩子的健康和家庭的未來。
薛曉芳的經歷并非孤例。
在一些經濟條件落后、觀念保守的地區,類似的悲劇屢見不鮮。
有人為了省錢少檢查,有人迷信“經驗主義”,甚至有人把孩子的性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殊不知,這種僥幸心理,最終苦的是自己和孩子。
醫學不是萬能的,但它起碼能為生命保駕護航。
產檢,不是可有可無的“流程”,而是為母嬰健康負責的底線。
忽視它,賭上的不僅是錢,更是孩子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