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清晨6點,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鑒湖社區翰林苑小區門口已是一片忙碌。社區黨員志愿者張冬蘭手持擴音器,引導騎電動車的學生有序駛入吉水二中新規劃的停車區。"過去這里堵得連消防通道都被占滿,現在有了780個車位,家長放心,居民舒心!"商戶鄧某一邊整理貨架一邊感慨。這場由"入戶聽訴"引發的停車治理改革,正是吉水縣"入戶聽訴、接訴即辦"活動的生動寫照。
自今年3月啟動該活動以來,吉水縣4000余名黨員干部走訪3.2萬戶居民,累計解決訴求2626件,群眾滿意度達99.6%。這場覆蓋全縣284個村(社區)的民生行動,通過聚焦"四類聲音"摸清民情、構建"三級閉環"提速辦理、運用"加減乘除"創新模式,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
入戶聽訴:“四類聲音”繪就民情全景圖
“敲開一扇門,聽清百家情。”吉水縣將黨員干部入戶走訪作為基層治理的“首道工序”,要求干部帶著責任、帶著問題、帶著感情,重點傾聽“四類聲音”:
——聽“基本情況”,建立民情檔案。黨員干部入戶后,全面掌握家庭人口、就業、健康等基礎信息,同步排查特殊困難群體和高風險家庭,形成動態更新的民生臺賬。
——聽“民聲冷暖”,回應急難愁盼。從住房條件到社區服務,從就業需求到特殊照護,對群眾反映的“眼前事”能當場解決的現場承諾,需協調的限時回訪。
——聽“矛盾糾紛”,化解風險隱患。聚焦婚戀糾紛、欠薪欠資、土地矛盾等基層治理難點,通過拉家常、講政策、析法理,引導群眾敞開心扉,將矛盾化解在“家門口”。
——聽“意見建議”,激活治理動能。既聽“點贊聲”也聽“逆耳言”,既收集發展良策也直面問題短板,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角”。
接訴即辦:“三級閉環”跑出民生加速度
“從反映問題到搬進公租房,這么快就實現了!”城南社區居民王秋蓮展示著新房鑰匙,難掩激動。群眾訴求既要“聽得見”,更要“辦得實”。這樣的效率得益于吉水縣構建“簡單問題當場辦、復雜問題分層辦、疑難問題協同辦”的三級閉環機制。
——在田間地頭化解“小糾紛”。黨員干部隨身攜帶政策法規“口袋書”,對鄰里口角、家庭矛盾等一般性問題現場調解,實現“小事不過夜”。
——在基層網格解決“中梗阻”。一時無法現場解決的問題,村(社區)整合網格員、調解員等力量,5日內深入群眾家中辦結;村(社區)層面無法解決的問題,鄉鎮綜治中心做好監測預警和調處化解工作,原則上15日內辦結;對需多部門協同的難題,通過“鄉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精準派單。
——在縣級層面攻克“硬骨頭”。建立縣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對征地拆遷、涉法涉訴等“老大難”問題集中攻堅。同步強化“12345”平臺督辦功能,要求單位“一把手”親自調度,確保“件件有回音、事事可追溯”。
治理創新:“加減乘除”答好善治綜合題
如何讓基層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吉水縣打出改革創新“組合拳”:
——黨建引領“做加法”。推動黨組織向小區、產業鏈、物業公司等延伸,成立物業黨支部、商圈黨建聯盟,打造“紅色物業”“紅色驛站”等服務品牌。
——網格服務“做減法”。優化網格設置,將民政、綜治等職能整合入網,推行“群眾點單、網格接單”模式,為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群體定制上門服務清單。
——協同聯動“做乘法”。厘清各鄉鎮、部門單位職責邊界,用好履責事項“三張”清單,健全上下貫通、左右協同的溝通協調機制,實現矛盾糾紛聯調、民生問題聯辦。
——群防群治“做除法”。培育“法律明白人”“平安義警”等志愿服務隊伍,組建“鄉賢調解團”“夕陽紅議事會”,讓群眾從“旁觀者”變“參與者”。
基層治理的效能提升,關鍵在干部作風之變、機制創新之變。吉水將繼續深化“入戶聽訴”機制,把解決群眾問題的“進度條”轉化為幸福生活的“指數表”,讓基層治理既有“煙火氣”更顯“人情味”。(歐陽詩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