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每一位基礎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責任擔當。
作者 | 田祖蔭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
來源 | 《中小學德育》
2025年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謀劃之年,也是建成教育強國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每一位基礎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責任擔當。
一、強化黨建引領,加強黨對基礎教育的全面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凸顯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政治屬性是首要,人民屬性是根本,戰略屬性是關鍵。著眼政治屬性,基礎教育必須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確保廣大中小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矢志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一要推進公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全覆蓋。推動各地落實中小學校黨建重點任務和議事規則,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有關要求寫入學校章程,建立健全運行機制。
二要加強學校黨組織能力建設。線上線下結合推進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全員培訓,重點對新提任黨組織書記開展示范培訓,促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提升學校黨組織領導決策和政治把關能力。
三要總結推廣一批黨建工作品牌案例,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讓每一所中小學校都建成讓黨放心的育人陣地。
二、加強思政課建設,打牢“四個忠于”的育人底色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大力加強思政課建設,打牢“四個忠于”的育人底色。
一要嚴格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把開齊開足思政課作為嚴肅的政治紀律、教學紀律,加強思政課開設情況監測,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比例,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挖掘紅色資源,大力開展紅色研學之旅。2024年教育部以“可愛的中國”為主題,與央視聯合錄制開學第一課,收看量超2.6億人次;推廣湖南“我的韶山行”、寧夏固原“徒步百里祭英烈”等“行走的思政課”案例,推廣廣東珠海“時間的答案”、浙江寧波“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等“生活中的思政課”案例,讓學生可看、可聽、可感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提升思政課教學水平。實施中小學思政課質量提升行動,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思政課教師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動。改變以知識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堅持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統一,教師價值引導與學生主體建構相統一,采取多樣化的授課方式,用具象化、生動化的形式讓概念和內容活起來,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語言教育引導學生,全面提升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
三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指導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試點,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集體教研、跨學科教研。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一體化設計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小學重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重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重提升政治素養。要把一體化設計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要求落下去、做扎實,把體現新時代偉大變革的鮮活案例作為思政教材,有機融入實踐教學內容。指導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試點,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集體教研、跨學科教研。
三、開展“入腦入心”行動,提升思政德育實效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德育工作關鍵在于入腦入心。教育部今年將開展中小學思政德育“入腦入心”行動,要做讓孩子們“走心”的德育。
一要實施“金種子”工程。推動中小學持續開展“習語金句”學習活動,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金句入腦入心、推動黨的教育方針入腦入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組織中小學生學黨史、讀經典、看中國、展未來,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中小學生牢記諄諄囑托,不負殷切期望。
二要打造實踐育人大課堂。支持地方建設一批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指導學校建立“社會實踐目錄”,因地制宜形成社會實踐資源地圖等。組織學生體驗感悟新時代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大力度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支持學生參加紅色研學之旅。
三要持續開展德育主題活動。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開學第一課”“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等德育品牌活動,推廣一批中小學思政“金課”、班主任“育人故事”案例。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學習,我踐行”活動,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記住要求;通過社會實踐、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等,讓學生體會感悟;通過報告、故事、作文等,讓學生融入情感;通過養成教育,讓學生自覺踐行。
四要實施勞動習慣養成計劃。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價值,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讓愛勞動、會勞動逐步成為校園新風尚。2025年要推動各地中小學“一校一案”建立勞動教育清單,開展勞動教育“曬課”活動,加快建設校內勞動教育場所和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五要開展中小學生“學英雄學模范”教育實踐活動。用好紅色教育資源,部署開展“英雄在我心中”主題班隊會、“尋訪紅色足跡”紅色研學、“看家鄉變化感受偉大變革”社會實踐活動等,制定“德育校歷”,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打牢育人底色,培養“四個忠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加強校園安全教育,提升依法治教和規范管理水平
公共安全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保障廣大中小學生平安健康成長是教育的頭等大事,是辦好讓人民滿意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一要聚焦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加強學校安全教育和風險防控工作。進一步修訂《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切實提高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完善校園運動安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和安全風險社會化分擔機制,維護學校、學生合法權益。狠抓校園安防制度建設,督促各地實現校園安全防范建設“四個100%”全面達標(即專職保安員、校園封閉化管理、一鍵式緊急報警和視頻監控系統、護學崗等),確保關鍵時刻能用、管用、好用。組織開展中小學“護苗行動”,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學生欺凌防治和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推進專門學校建設。完善隨遷子女、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學生教育關愛機制。開展“護校安園”專項工作,建設“平安校園”,持續推進學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動,通過部門協同共建平安校園,努力為廣大中小學生營造安全安心、和諧溫馨的學習成長環境。
二要積極推動智慧安防建設。研制校園智能化安防體系標準和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方案。指導各地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打造教育“天眼系統”,發揮早期識別、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范化解等作用,提高風險隱患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推動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全面提升學校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三要踐行大安全觀,持續鞏固教育系統安全穩定態勢。防范學生參與非組織、規模性集結活動等涉政涉穩風險,抵御和防范宗教滲透。督促各地建立起教育安全風險預警監測機制,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的能力。面對教育安全新形勢,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用“把補短板轉化為行動、善于傳導責任、點穴式督導和報告”的“新三樣”,取代傳統“提高認識、查找短板、追責問責”的“老三樣”,善于用法治方式防范和處置安全風險。
五、大力推動“教聯體”建設,營建協同育人良好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協同育人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北京育英學校等地考察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多次就家校社協同育人發表重要講話,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進一步做好協同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于2023年1月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公布97個縣(區、市)作為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并于2024年5月28日召開全國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現場推進會,總結交流各地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經驗做法,扎實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落地生根。為進一步調動部門資源,協同社會力量,共同為孩子們打造健康快樂成長的“大本營”,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
“教聯體”是推進家校社有效協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2025年要實現50%的縣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的工作目標。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改革試點,加強館校協同、醫教互促、體教互融、家?;印⑸缃掏l、警校同步,推廣各地解決“小眼鏡”“小胖墩”、脊柱側彎、心理健康問題的經驗案例。以落實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組織網上家長學校等為載體,精準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有針對性地落實全員家訪制度,督促監護人履行法定監護責任,引導孩子在最擅長的領域做最好的自己,樹立正確“成才觀”,推動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和育人環境。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我們將和所有的基礎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以釘釘子精神和奮斗的姿態,真抓實干,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敢擔當善創新,努力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開創教育強國建設新局面!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小學德育》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