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蔚青學者說,作者:尊師重道的
此前,北大高數教師楚健春的結課寄語“與大家相遇,是健春的運氣!”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此番話語如同春風拂面,為以邏輯和理性為主基調的高數課堂增添了一抹難得的溫情。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楚健春老師結課寄語圖源:新華每日電訊
然而,在這股溫情背后,卻隱藏著另一番景象:高校研究生舉報導師師德失范、克扣勞務費、侵占學術成果的新聞屢見報端,令人扼腕。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折射出當代高校師生關系的復雜性——既有溫情融洽、如師如友的“師生情”,更有劍拔弩張、利益交織的“雇傭式”關系。當研究生稱導師為“老板”,科研淪為“打工”時,傳統的師生倫理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不禁讓人發問:當今的高校師生關系,究竟怎么了?
課堂變“冷場”,科研成交易
曾幾何時,課堂上教師激情洋溢,學生積極回應,師生間交流的熱情仿佛能點燃整個教室。然而,如今這種場景卻似乎越來越少見了。老師成了“PPT朗讀者”,機械地念著課件上的內容,而學生則是“沉默的聽眾”,低頭玩著手機或者心不在焉。
這種疏離不僅彌漫在課堂上,更延伸到了課后。學生遇到問題,往往選擇自己解決或者求助于網絡,而不是向老師請教。曾經充滿互動與探討的課堂,如今卻變得沉悶而單調,師生之間的情感紐帶似乎正在悄然斷裂。
與此同時,在科研領域,原本應是師生共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如今卻逐漸演變為“利益互換”的半社會化關系。導師成了“老板”,掌握著科研資源和項目,學生則成了“員工”,為導師“打工”、完成科研任務。
圖源:網絡
這種“職場化”的科研關系,不僅扭曲了科研的本質,也破壞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學生不再將導師視為傳道授業的恩師,而是將其看作是利用自己勞動力的“老板”。
在這種功利化、職場化的環境中,學生和教師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學生為了獲取更好的就業機會和學術成果,只能拼命工作、迎合導師的需求;而教師則為了晉升和評職稱,不得不全身心投入科研、論文工作。這種以成果為導向的評價體系,讓原本純粹的師生關系變得復雜而微妙。本該攜手共進的師生,如今卻成了相互利用的“合作伙伴”。
在此背景下,網絡上師生間的吐槽層出不窮。學生方面,有人吐槽課程枯燥乏味,“課程ppt日期還是三年前的”;有人抱怨任務繁重,自己仿佛成了“牛馬”;有人吐槽師生關系冷漠,導師如同“老板”般高高在上,缺乏溝通和關懷;還有人抱怨論文寫作難度大,卻未能得到導師的有效指導,感到困惑迷茫。
圖源:社交平臺
教師方面,也同樣對學生有諸多不滿。他們感嘆現在的學生缺乏主動性和責任心,常常需要反復催促才能完成任務,甚至對任務質量要求不高;也有人對比過去和現在學生的表現,流露出對昔日學術氛圍的懷念和對當前學生狀態的不滿,感嘆現在的學生如何不如當年......
“非升即走”下的生存法則
目前高校師生關系緊張,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可歸結于高校的人事制度。在“非升即走”的嚴峻壓力下,科研成為了教師晉升的核心標尺。科研項目、論文發表、著作出版等可量化指標,像一座座大山壓在教師的肩頭,成為衡量他們能力的主要標準。
相比之下,教學工作卻因其成果難以量化、評價方式主觀性強等特性,而逐漸被忽視和邊緣化。更為糟糕的是,教師甚至可能因學生評教、督導評教分數低而深陷被“談話”、扣績效的困境。
圖源:社交平臺
這種“懲”遠大于“獎”的考核模式,迫使部分教師不得不將更多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研活動中,以確保職業發展的穩定與長遠。這無疑將教學這一同樣重要的職責,推向了“次要地位”,也進一步打破了原本和諧的師生關系。原本應該是教學相長、相互啟迪的師生,如今卻因為科研壓力而變得疏遠。教師不再像以前那樣,愿意花時間與學生深入交流,探討學術問題;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對教師的敬畏和信任逐漸減弱。
除此之外,高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身兼數職,尤其是剛入校的“青椒”們。他們不僅要承擔繁重的科研、教學任務,還要兼任班主任、輔導員等工作。這些額外的工作職責不僅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使得他們更難以抽出時間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誼。師生之間的交往變得淺表化,缺乏深度的交流和溝通。這種交往模式,不僅影響了師生的關系質量,也削弱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原本應該是心靈導師的角色,如今卻因為事務繁忙而變得遙不可及。
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當00后大學生習慣在B站學習、用彈幕互動時,單向灌輸的“講臺——課桌”模式也在逐漸失效。學生們通過網絡課程、在線講座、學術論壇等多種方式獲取知識,不再完全依賴教師的傳授。這種知識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無疑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能夠更加主動地探索和學習。然而,這也使得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消極被動,不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交流,從而加劇了師生之間的情感疏離。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上尋找答案,而不是與老師面對面地交流。
從“利益共同體”到“成長共同體”
在“非升即走”的科研壓力與“速成焦慮”的就業浪潮裹挾下,高校師生關系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師生間的漸行漸遠不僅撕裂了教育的溫度,更背離了學術傳承的本質。
重建有溫度的師生關系,已迫在眉睫,而其核心在于回歸教育的初心——構建師生成長的共同體。要實現這一轉變,高校、教師和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不可或缺。
首先,高校應重新審視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通過改革評價體系,將教學成果同樣納教師考核、晉升體系,減輕教師對科研的過度依賴,鼓勵他們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構建多元化的溝通渠道,如網絡課程、在線講座等,促進師生深度交流,拉近彼此距離。
其次,明確導師的職責邊界至關重要。高校應建立健全導師考核機制,確保導師在指導學生科研活動時,不侵犯學生的學術成果和勞動權益。同時,加強對學生權益的保護,建立有效的申訴機制,為學生撐起一片公平的天空。
此外,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培養批判性思維也是關鍵一環。高校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提供實踐機會等方式,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和實踐能力。在這樣的氛圍下,師生之間的關系將更加平等和開放,師生“成長共同體”也將應運而生。
尾聲
從“利益共同體”到“成長共同體”的轉變,不僅關乎師生雙方的福祉,更是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教育,從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制造,而是薪火相傳的生命歷程。當導師能放下“權威包袱”,與學生并肩作戰,在雙向滋養中共同成長;當學生能超越功利,在學術探索中感受思維的激蕩與人格的成長,這樣的“成長共同體”才能真正讓教育回歸其本質——“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真正偉大的教育,從來都是老師與學生共同書寫的。
學術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學術階梯,注定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冒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蔚青學者說,作者:尊師重道的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55570.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