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正值遼沈戰役接近尾聲、淮海戰役即將打響之際,我軍各大野戰軍收到了一份來自中央軍委的重要電報。
此次電報,主要對全軍番號做了一定要求,要求四大野戰軍在番號前綴上,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同時,各部停用縱隊稱謂,改稱為“軍”。
到了1949年1月,中央軍委在之前的基礎上,又下達了《關于各野戰軍按番號順序排列》,正是從這份電報開始,以地名為區分的“西野”、“中野”、“華野”、“東野”稱謂成為歷史,按順序排列的“一野”、“二野”、“三野”、“四野”番號開始正式啟用。
一、兵最少的西野為啥序列第一?
眾所周知,我軍四大野戰軍中,西北野戰軍是兵力最少的一個,當初建軍時,兵力滿打滿算,也不過兩個縱隊共2.6萬余人。
相比之下,同時期建軍的華野,縱隊數量不僅達到了12個(不含特縱),同時兵力也達到了27萬上下。
華野還不算最多的,當時兵力之冠,自然要屬東野。
東野正式開始啟用“東北野戰軍”時,已經是1948年1月,而在此之前,也就是在1947年上半年,我東北部隊還叫東北民主聯軍的時候,兵力已經達到了46萬人左右,到了東北野戰軍番號啟用之際,東野兵力已近百萬(含二線兵團)。
從這幾個數字來看,顯然是西野兵力最少,不僅如此,到以地名為區別的番號停用,改用順序排列時,一野的兵力也排在最后。
當時的一野,兵力只有15.6萬,而同時期的兄弟部隊中,四野已超百萬,三野緊隨其后達到了80萬上下,另外當時的二野,兵力也有28萬。
兩個歷史階段,都是一野(西野)的兵力最少,所以問題就來了,既然兵力排在最后,為何卻拿到了序列排第一的番號呢?
有說法認為,是與距離我軍指揮中樞的遠近有關。
我們都知道,自長征之后到中央軍委轉移至西柏坡之前,毛主席等決策層在陜北呆了近13年的時間(1935年10月19日-1948年3月23日),而這個時期,便是我黨歷史上著名的“延安時期”。
這近13年的時間,跨越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而作為延續了陜甘寧邊區部隊血脈的西野,由于長期擔負護衛中央的重任,因此拿到序列第一的番號也是實至名歸。
還有說法則認為,是西野在解放戰爭時期,面臨的條件最為艱苦所致,畢竟西野建軍時才兩萬多人,且嚴重缺乏武器裝備,而當時的國軍胡宗南部,不僅兵力達到了二十多萬,同時還不乏美械部隊。
但即便如此艱難,西野在彭老總的率領下,還是取得了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因此,把第一野戰軍這個番號給西野,也算是肯定了這支部隊的成績。
那么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但卻不是根本原因。
我軍的四大野戰軍以及華北軍區部隊,雖說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承擔的任務也不盡相同,但每個戰略區都十分關鍵,所以說誰的任務重要、誰的次要顯然有失公允。
而就面對的外在條件和環境而言,各野戰軍均經歷過艱難時刻,如中野的挺進大別山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盡管一野在當時確實承擔了護衛中央以及與胡馬作戰等多重艱巨任務,但若單純以此為番號排序,也有些不太客觀。
既然這兩種說法都不算正確,那么西野究竟是“憑什么”拿到了一野這個番號呢?實際上,原因一點都不復雜,根源還是在當時各大野戰軍所在的位置上。
當時的西野,主要位置是在陜甘寧一帶,而中野和華野,一個是在魯豫皖地區,另一個的主要作戰區域是在山東、皖北和蘇北,東野則是在東北。
而在排各野戰軍番號序列時,中央軍委采取的是從西向東的基本原則,按照這個原則,西野自然就排在首位,所以把一野番號給西野也是必然結果。
當然,彭老總以及西野在解放戰爭時期所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牽制住了胡宗南幾十萬大軍,為兄弟部隊創造出了極大的戰略空間,加上彭老總長期在我軍中身居要職,因此把排序第一的第一野戰軍“”番號給西野,大家也不會有什么異議。
二、成立兵團
兵團這個編制,在我軍中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在八路軍時期,1938年8月,原八路軍后方留守處部隊進行整編,整編之后,番號改為八路軍留守兵團,由蕭勁光擔任該兵團司令員。
這個八路軍留守兵團,便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兵團單位。
在此之后,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和需要,兵團編制也在我軍中頻繁出現,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后,各大戰略區更是相繼出現了多個野戰兵團單位。
而到了1949年1月全軍整編之前,當時我軍的野戰兵團一共有8個,分布在華野、東野以及華北軍區之中。
在這個基礎上,中央軍委在電報中提出,要“增加十二個兵團番號,以待將來建立,共定二十個兵團的番號”。
接到軍委指令后,四大野戰軍包括華北軍區部隊隨即開始著手此項工作,不過,各部的兵團建立時間,卻有很大差距。
完成兵團建立最早的為華野軍區部隊,在1949年1月,也就是軍委關于部隊整編的指令下達后,華北軍區部隊便完成了18、 19、20這三個兵團的建立(兵團司令分別為徐向前、楊得志和楊成武)。
緊隨其后的為二野,在1949年2月5日,二野完成了部隊整編和3、 4、 5三個兵團的建立也隨之同步完成(兵團司令分別為陳錫聯、陳賡、楊勇)。
接下來是三野,三野是在當年的2月底3月初完成兵團建立工作的,組建了7、 8、 9、 10四個兵團(兵團司令分別為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和葉飛)。
之后是四野,四野于當年的3月11日才完成了整編工作,并組建了12、 13、 14、 15這四個兵團(兵團司令分別為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和鄧華)。
從這幾支部隊組建的兵團番號中就能看出,留給一野的兵團番號為1、 2這兩個,不過,雖說兵團番號排在最前,但一野完成組建的時間卻是最晚。
一直到1949年的6月份,一野才完成了1、 2兩個兵團的組建工作(司令員分別為王震和許光達)。
軍委下達全軍整編、組建兵團的指令,是1949年1月初,而一野完成兵團組建的時間,則到了6月,也就是說,前后相隔了長達半年的時間。
之所以會拖這么久,首先第一個原因跟四野類似,沒時間。
1949年初的全軍整編的通知下達時,平津戰役正進行到關鍵階段,也就是天津戰役肅清外圍敵據點期間,之后到了1月14日,天津戰役才發起了總攻。
如此重要階段,自然先以戰事為主,而一野同樣如此,當時的西北戰場上,尚有敵胡、馬部高達數十萬部隊,而解放大西北的目標也任重道遠,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因此,組建兵團一事自然就暫時擱置了起來。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令彭老總十分無奈的原因。
三、彭總的無奈
眾所周知,一野兵力是四大野戰軍中最少的,由于兵力太少,在1949年全軍整編之際,一野麾下也只有十來萬人,而當時的四野,單單一個兵團的兵力就超過15萬,甚至還有近20萬的。
如此兵力,在彭老總看來,暫時沒有組建兵團的必要。
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與彭老總歷來的作風有關,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彭老總除了是個烈性子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
當初在紅軍時期,考慮到戰斗需要,中央就準備組建方面軍單位,并且計劃組建一、二、三、四共四個方面軍。
而當時彭老總指揮的紅三軍團,是完全可以升級為紅三方面軍的。
但我們都知道,紅軍只有三大方面軍,而這其中缺失的便是原本計劃成立的紅三方面軍,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當時彭老總認為,自己的紅三軍團不過萬把人,與其成立一個空架子一般的方面軍,還不如跟紅一軍團合并,那樣的話,拳頭握在一起也更有戰斗力。
因此最終,在彭老總的主動請求下,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合并為了紅一方面軍。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相比于華而不實的空架子,彭老總更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戰斗力,只要部隊戰斗力能更強,地位什么的他根本不在乎。
正因如此,在1949年全軍整編時,考慮到當時的一野兵力實在不多,一向主張精兵簡政的彭老總也只得“無奈”的向軍委提出,一野兵力不太充足,暫時不成立兵團。
當然,組建兵團是軍委根據戰爭形勢的不斷發展,以及戰場需要而做出的指示,因此,到了當年的5月底,根據形勢的變化,一野便向軍委提出,組建1、 2兩個兵團。
這個時候提出組建兵團,一方面是戰場形勢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是部隊的不斷壯大,并且,長期在山西戰場作戰的一野7軍(原西野7縱)也歸了建,加上即將與胡宗南、馬步芳展開最后決戰,所以就很有必要組建軍團了。
而隨著一野完成兵團組建,總兵力也達到了17萬人之多,并且,隸屬華北軍區的18、 19兵團也改隸了過來,至此,彭老總便得以指揮著三十余萬大軍,向解放大西北的偉大目標進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