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一個人只要真正領略了平常的苦難中的絕望,他就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么做作。”
這是《周國平文集》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是沉默的。
因為它不是裝腔作勢的“悲憫”,也不是居高臨下的勸人“看開”。它講的是一種痛過之后的誠實。經歷過真正苦難的人,是講不出“苦難使人成長”這種話的。只有從未淋過雨的人,才會勸你“雨后天晴”。
可是,今天這個時代,偏偏有太多人,愛拿“苦難”做道具。
他們沒理解苦難,而是把苦難拿來編排、包裝,變成“講故事”的素材,變成“蹭熱度”的話題,甚至變成“營銷”的手段。
這些人不是真的走進廢墟、見過淚水,而是站在遠遠的地方,拿著一張“苦難卡”,裝模作樣地表演情懷、販賣同理心,結果不是掏空了苦難的意義,就是把別人流過的血換成了自己的流量。
這在胖胖看來,其實叫“消費苦難”。
它的本質,就是把別人的痛苦拿來做自己的內容,用別人的傷口給自己打廣告。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商業營銷借苦難造熱點,蹭情緒的流量。
打著“緬懷”“致敬”的幌子,干著“變現”“引流”的勾當。
這種事,最近就這么發生了。
據九派新聞報道,5月12日,某品牌一家奶茶店在成都玉林芳華街試營業,發文稱:
“5月12號,是汶川地震17周年紀念日,也是60年一遇的好日子,四蛇聚首。天選之日!某奶茶品牌今天正式開業試運營咯。”
你沒有看錯,在這一天,被這家奶茶店文案“妙筆生花”地包裝成“天選之日”。
一邊是十幾年前數萬人的鮮血和淚水,一邊是一杯飲料,被放在同一個舞臺上宣傳炒作。
這可不是無心之失,因為“無心”本身就是一種問題,因為這反映出的不是一個人的錯,而是一整套已經扭曲的營銷邏輯,一整套對苦難沒有感知力的商業冷血。
消費苦難,說得直白點,就是把原本應該被尊重、被銘記、被沉默哀悼的歷史痛點,當作一種情緒資源來加價售賣,無論你是賣奶茶、還是賣其他,本質都一樣。
他們不只是無知,而是選擇無視。
他們不只是愚蠢,而是覺得沒關系。
就像這家店文案里寫的:“60年一遇的好日子,四蛇聚首。”我不知道這是哪個“營銷鬼才”搬出來的,但這已經不只是“語義不當”了,這是在往人類共同記憶的傷口上撒鹽,然后沾著鹽賣奶茶。
胖胖不是說不能不能開業,可以開業,但你不能把“紀念汶川”這么重要的歷史節點,在文案后邊硬往“好日子”“天選之日”上靠。
這不只是情緒上的不適,更是一種社會記憶的淡漠,一種對公共悲劇的商業化利用。
這一天,不是用來湊熱鬧的。
你要賺錢沒錯,但別踩著別人流過的血走捷徑。
說句可能不太好聽的,今天的有些市場營銷,不是沒錢,也不是沒人,恰恰是有錢有人的時候,最容易膨脹得忘了底線。
營銷的無底線,才是真正的“災難”。
他們有整套市場部、運營部、文案團隊、品牌顧問,開一個店前要過無數道審核,可最后還是讓這種“地震紀念日+天選之日”的文案發出來了。
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不是不懂,而是不怕。
不怕被罵、不怕翻車、不怕冒犯。他們甚至在一開始覺得,這樣“爭議”反而能帶來熱度。
直到網友們忍不住了,批評了,媒體介入了,才趕緊刪帖裝傻:“我們不清楚,是公司安排的。”
你看,這才是真正的“災難”——這些人不再覺得什么叫錯,什么叫不該碰。
哪怕是地震,哪怕是幾萬人遇難的日子,在流量面前都可以變成“噱頭”。
你去問任何一個親歷者,幸存者,你問他們對“5月12日是好日子”這種說法有什么感受。
他們的沉默,就已經是回答。
可能有些人沒經歷過,就覺得別人反應過度,這其實是一種“幸存者冷漠”,是一種“我無痛感,所以你不該有痛感”的邏輯霸權。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社會是有記憶的共同體。
一個正常的商業營銷,就不該容忍公共苦難被娛樂化、商品化。
目前,這家奶茶品牌刪帖了,門店說“不清楚”,街道辦說“開業日期不違規,但說法確實欠妥。”,網友說“說法不妥”。
看似風波平息,其實真正的問題才剛開始。
刪帖不是承擔,撇清不是反思。
如果沒有建立底線,市場就會不斷往下探,直到挖出“最會利用人類悲傷”的痛點為止。
商業可以創新,但不能造孽,不能消費苦難。
不是每個災難都必須成為傷口,但不代表你可以拿來開玩笑。
不是每個營銷都該被責備,但有些邊界你必須學會尊重。
賺人錢之前,先干點人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