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工作既是強國事業,也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聯的事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體育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中華民族特色體育文化、體育旅游(產業)項目建設,促進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繁榮和區域經濟發展”。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體育文化資源,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體育文化建設,為建設體育強國貢獻力量。
促進科技創新,推動數字化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體育文化新產業、新模式和新動能。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廣泛應用,體育賽事運營、場館建設、裝備研發、媒體轉播等諸多領域實現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為體育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公共體育服務精準供給提供了重要動能。要瞄準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建設短板,注重科技創新的應用方式、范圍,充分釋放體育科技進步在構建體育發展新格局中的巨大潛力。
▲5月2日,游客在風箏節上游玩。當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首屆草原風箏節在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開幕。 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培育體育文化新環境。全面落實《科技強體行動計劃(2024—2028)》,優先布局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示范基地,激發數字體育活力,實現發展模式向數據驅動的跨越式升級。發揮體育智庫、體育對口支援、人才輸送基站等作用,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傳統體育節慶賽事等領域,系統開展高新技術研發,加快開發賽事互動化傳播、全景式展示、沉浸式體驗等平臺與產品,破除項目特定環境要求和高門檻限制,促進體育事業創新發展。
提升數字技術創新效能,創造體育文化新形態。體育文化高質量發展貴在創新,要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促進文化和科技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推動體育產業業態創新、產品設計創新、服務模式創新,更好滿足多層次、個性化、品質化的體育消費需求。深入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培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打造智慧旅游新場景、新平臺、新項目。
▲4月19日,在北京亦莊舉行的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上,天工隊選手天工Ultra(左二)沖向終點。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加快釋放體育新質生產力,催生體育文化新發展。體育新質生產力是指體育與科技、文化、教育等多要素深度融合所催生的創新且高效的生產力??梢岳矛F代科技手段記錄、保存民族地區體育文化遺產,使相關遺跡、遺物、遺存“活”起來,讓傳統體育文化以“現代語言”呈現。建立紅色體育文化、民族體育文化、體育歷史故事等專題資源庫,建設虛擬博物館平臺,促進體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為可聽可看、可讀可感的新型消費產品。
推動產業融合,激發經濟動能
產業融合是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民族地區發展體育經濟的重要引擎,是激活民族地區產業活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要素。要積極引導體育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鼓勵社會力量向中華民族特色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激活民族地區體育消費新熱點,拓寬民族地區體育產業新空間。
促進特色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民族地區優質體育文化資源,找準特色、凸顯特色,統籌各方資源,加快產業聚集發展,完善特色產業和數字經濟合作機制。構建各級體育文化資源轉化平臺,建設體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健全的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現有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4月15日,客商在廣交會展館內體驗VR產品。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加快內容創新,提升用戶體驗。近年來,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動了體育文化由靜態展示向動態參與升級。數字化創新助推遠程觀賽、互動體驗、虛擬競技等新型體育產品涌現,豐富了體育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消費場景??梢詰脭底旨夹g進行用戶畫像,為用戶推薦體育消費資訊,推出云旅游、云娛樂、云展覽等產品,推出“體育拼團”服務模式,創新資源配置機制,提升服務效率與用戶滿意度。
體育賦能城市更新。把體育文化建設工作融入城市更新行動,從空間、產業、民生等層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體育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統籌推進城市物質文化空間更新、文化保護與展示更新、文體旅活化利用更新。
完善服務體系,推動全面發展
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是基礎性、保障性工作。要在營造優質體育文化環境、提升用戶體驗等方面下功夫,在體育公共服務的精細化、便捷化等方面下力氣,加快發展面向本地居民休閑需求、旅居者生活需求、旅游者度假需求的現代體育服務業。
完善基礎設施。完善農村公共環衛基礎設施(廁所、垃圾、供電等)、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航空、鐵路、公路等)、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公路驛站、房車營地、充電樁等)、綠色節能基礎設施(光伏、光熱、水利等),提升文體旅便利度和體驗感。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提升體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及化、便捷化水平,促進各族群眾在體育公共文化空間中交往交流交融。
▲3月30日,選手們在比賽中。當日,2025張家界武陵源馬拉松鳴槍開跑。 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推進生態體育服務業建設。生態體育是連接城鄉、激活鄉村活力的重要橋梁。民族地區要發揮鄉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特色農業等資源優勢,加快開發培育體育融入生態農場、休閑民宿、旅游度假等新業態,推動鄉村生態體育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對荒地、荒山等進行合理改造,發展徒步、露營、定向越野等戶外運動,形成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戶外健身和生態教育新空間。組織充滿農耕農趣農味的農民運動會,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實現生活、生產、體育同頻共振,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振興。
提升文體旅行業安全水平。完善民族地區旅游氣象監測、旅游預警信息發布、旅游投訴處理、應急處置響應、安全救援服務等制度體系,確保文體旅市場安全穩定。完善文體旅市場治理體系,推進誠信信息平臺建設,實行“黑紅榜”管理,對“紅名單”給予獎勵,對“黑名單”聯合懲治。推進文體旅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對商品價格、服務質量、住宿品質等進行監督,引導各族群眾積極參與文體旅治理,共同營造安全、高品質的文體旅環境。
強化人才支撐,提升共享成效
人才是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推進民族地區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建設,提升人才共享成效。
采取“組團式”定點幫扶。針對民族地區體育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端人才、技術人才、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對口支援地方可以采取“組團式”援助、短期指導、長期定點幫扶的方式,選派干部掛職、教師支援、學生支教,培育具有產業運營能力和對資源進行挖掘、整理與研究能力的優秀人才,激發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打好“結對式幫帶”組合拳,以體育人才送技術上門、線上咨詢、線下指導等方式,認真做好傳幫帶工作,強化民族地區本土人才培養。
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創新體育文化人才“引、育、留、用、評”激勵機制,持續營造鼓勵探索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對人才實行科研獎勵、評先評優、績效考評“三個優先”,開通“綠色通道”,促進高水平創新人才培育與使用良性循環。打造人才引進“快車道”,培養能夠從事體育文化產業的新型勞動者,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打造一支符合民族地區需要、具有過硬本領的人才隊伍,為其扎根鄉村、服務鄉村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帶動鄉村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4月12日,村民在新疆于田縣先拜巴扎鎮農牧民運動場參加叼羊比賽。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隊伍建設。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工作主線,深入開展“鑄牢+體育”教育、體育促“三交”、“體育+民族團結”等工作,豐富體育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創新方法與素材供給,吸引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組織多樣化的專業培訓、學術研討會、教學觀摩等活動,提升民族地區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研創新能力,使其成長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者、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弘揚者和傳播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踐行者,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艾斯卡爾·巴吐爾,北京體育大學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研究院;胡少輝,北京外國語大學體育教研部。本文系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民族傳統體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研究”(項目號2024-GMD-032)階段性成果?!?/p>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牛銳 王琪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