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新(右)與技術人員一起做實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東新,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202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4月28日,人民大會堂的燈光如星河傾瀉,接過“全國勞動模范”榮譽證書的那一刻,王東新仔細摩挲著證書邊緣——就像在實驗室里檢驗材料表面光潔度那樣一絲不茍。
今年,是王東新深耕稀有金屬領域的第30年。多年來,親朋好友無數次問他,當年有那么多選擇,為什么要留在寧夏?每次王東新都不假思索地回答:“這里需要我!”
熱愛與貢獻
1996年,25歲的王東新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蘭州大學物理系金屬物理專業。彼時,在大多數人眼中,這個“熱門”專業是實現個人抱負的不二選擇。然而,年輕的王東新有自己的考量。
畢業后的王東新,帶著建設西部家鄉的執念毅然回到寧夏,投身中色東方集團。從此,在這個扎根于戈壁灘、起源于“三線建設”的企業,他潛心研究鉭、鈮、鈹等稀有金屬材料,踏上了科研報國之路。
很快,王東新便遇到了科研路上的第一塊“硬骨頭”。面對剛引進的價值幾百萬元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全英文操作界面,他每天十幾個小時埋首于上千頁的英文說明書,用近3個月時間逐字翻譯說明書并深入學習實踐。半年后,他成功獨立拍出首張鈹材料微觀組織照片。
這種啃“硬骨頭”的精神,滲透了他的整個科研生涯。2010年,他參加了寧夏首個材料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籌建工作,該實驗室于2015年成功獲批建設,填補了寧夏材料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空白。2022年,面對國家啟動優化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工作,王東新帶領團隊爭分奪秒歷經2年11個月,高質量完成了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重組申報,并成功獲批。
同時,借助寧夏建設東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引領區的東風,王東新推動實驗室與國內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起“基礎研究—工程開發—產業應用”全鏈條產業體系,搭建了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引用育留”國家級高水平平臺載體。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這些年,王東新和他的團隊圍繞國家在航空航天、核電、大科學工程等領域的重大需求,攻克多項“卡脖子”難題,“產學研用”結出累累碩果:發表論文累計100余篇,申請專利130余件,國防專利10余件,參與制定國標2項、國軍標6項……如今,團隊研究成果為我國航空航天等領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研不能單兵作戰,需要有很強凝聚力的團隊。”這些年來,王東新同樣把培養青年人才作為自己的責任。為解決西部地區人才短缺難題,他開創性構建“項目﹢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深度合作,為青年科技人員搭建成長平臺,培養出一批學術和技術骨干,打造了一支稀有金屬材料“國家隊”。如今,這支“國家隊”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實現我國鉭、鈮、鈹及其合金關鍵材料和核心部件“零”的突破。
履職與擔當
2022年,王東新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開啟了他的另一段征程。
為了盡快進入“角色”,王東新拿出了科研人不服輸的韌勁。圍繞寧夏稀土金屬資源的實際情況,王東新從未停止過思考。“許多企業面臨技術基礎薄弱、專家資源匱乏等共性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王東新廣泛調研,提出《關于定期召開寧夏新材料產業技術交流會議的提案》。
“2023年,寧夏新材料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1670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3%,拉動工業增長5.3個百分點,對全區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3%。”王東新說,“新材料產業已經逐漸成為全區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他建議,設立“寧夏新材料產業技術交流會議”,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每年召開一次。近期,王東新的想法即將實現。
2025年5月中旬,“2025第二屆全國稀有金屬特種材料技術交流會”在寧夏銀川召開。這場由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鉭鈮特種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寧夏材料研究學會、鄭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有色金屬智庫等10家單位聯合主辦的會議,其牽頭人正是王東新,“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國內新材料發展方向和趨勢。”
每年,王東新都會帶領團隊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活動,注重將“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科學知識帶給青少年。“當前校園科普教育資源有限,科學技術普及內容相對單一,在滿足新時代學生對最新科技動態和實用技術知識的了解需求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王東新說,“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走進校園、科技館等開展科普活動,就前沿科技行業趨勢、科技創新等進行分享,更能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其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為此,在今年自治區兩會期間,王東新專門就企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走進校園開展科普活動提交了提案,以呼吁政府、學校、企業共同努力,構建開放互動、高效的科普教育生態系統,為培養未來的科技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沒有專職的政協委員,只有專心的政協委員。”在王東新看來,政協委員的作用不僅在于為產業發展“把脈問診”,還在于傾聽群眾聲音。“在工作之余聚焦群眾關切,進而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是我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一種方式。”
通訊員:張倩
記者:范文杰
文字編輯:張園
新媒體編輯:葉瑤楷(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