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處橫斷山脈南端、云貴高原與滇西縱谷區結合部。市區坐落在洱海西岸的沖積平原上,東臨洱海,西倚蒼山,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處于中國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之一。
針對特殊的地質背景
大理市著力構建立體化防震體系
本期《大理視點》
我們一起去看看
初夏的陽光灑在下關三小的操場上,教學樓里傳來瑯瑯的讀書聲。突然,一陣尖銳的警報聲響徹校園上空。一年級(3)班的班主任鄭子怡立即放下粉筆,高聲喊道:“地震!快躲避!”只見全班同學立馬齊刷刷地蜷縮到課桌側邊,用課本護住后腦勺,并牢牢抓住桌腿,整個動作一氣呵成。
就地避險20秒后,第二次警報響起。“現在開始疏散!”廣播里傳來校長沉著的聲音。各班老師立即打開前后門,學生們貓著腰,用書本護著頭,按照平時訓練的路線快速撤離。“不要跑!注意腳下!”學校安全員迅速就位,在每一層樓梯口進行指揮。孩子們一個接一個扶著墻壁下行,隊伍中不時傳來“小心臺階”“別推擠”的互相提醒。
各班級到達操場上的指定地點后,班長立即清點人數并上報,當校長宣布:“全校2143名師生全部安全撤離!”操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我記住了三條時避險原則,一是伏地、遮擋、手抓牢,二是能躲則躲,能跑就跑,三是避開危險區域。學校給我們每個班都規劃了逃生路線,老師們反復強調地震逃生路線、安全區域,每個月會進行防震疏散演練,讓安全意識扎根在我們腦海。”下關三小學生舒子耀說。
下關三小每個月都會突然拉響警報,就是為了讓全校師生的應急反應成為肌肉記憶。同時,學校在教學樓走廊的墻上都貼著醒目的疏散路線圖,每個樓梯口都有熒光指示標識。
“除了每個月的演練,我們學校還定期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講座、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征文比賽等,老師還會利用班會課向我們講解地震的知識及自救技巧。”下關三小學生余婷婷說。
教室里,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師劉晶晶正在給學生們上安全教育課。她將專業的防災知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愿接受的內容。像劉晶晶這樣的科學傳播師,正在成為下關三小安全教育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負責日常教學,還要培訓其他教師,通過“傳幫帶”機制,確保每位老師都掌握基本的避險指導能力。
“在學校日常教學工作中,我時刻謹記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師的身份,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工作,增強全校師生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助力增強全社會抵御地震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實現‘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目的。”劉晶晶說。
一次次演練、一場場培訓、一項項創新,見證著下關三小校園防震減災工作的扎實推進。當安全意識真正融入日常,當應急避險成為本能反應,校園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防震減災不僅是一項教育工作,更是一種生命教育,它守護的不僅是今天的平安,更是未來的希望。
下關三小黨支部書記、校長杜標介紹說:“縱使千日無震,不可一日不防。作為全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我校歷來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常態化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教育,通過開展手抄報比賽、征文演講比賽、繪畫比賽、創編童謠,定期組織開展應急疏散演練,不斷提升全校師生科學避震的意識和能力,倡導全校師生人人爭當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員,讓防震減災的意識深入人心。”
目前,大理市轄區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幼兒園及規模私立幼兒園共233所教育機構全部配備地震預警終端,構建起覆蓋全市校園的“地震預警防護網”。這些終端與云南省地震預警系統聯網,可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實現“秒級響應”。
上午11點,榆華社區居民席云平家中的手機突然響起刺耳的警報聲。“地震了,快跑!”夫妻倆抓起抱枕護住頭部,快速沖進衛生間蜷身避險——這驚心動魄的場景,是大理市地震局聯合榆華社區開展的“無腳本”地震演練。當應急演練從廣場走進客廳,警報響起時的本能反應,正是大理在探索的防災教育“最后一米”。
“萬一地震了,我們就按照平時演練的方式來。記得上次大理洱源發生地震,我手機事先就收到了預警,地震波馬上就要到達了,我第一個動作就趕緊喊媳婦爬起來,一起跑到衛生間里面去避險。如果平時不經過演練可能這些動作就想不起來,會手忙腳亂,該干什么也不太清楚。演練過以后,我們就可以按照平時走的路線和采取的方式來進行躲避和規避危險。”席云平說。
“高層建筑如何避震?”“家里該準備哪些應急物資?”面對居民們的提問,市地震局和榆華社區工作人員們耐心解答,“地震時切勿盲目逃生,應先躲避在承重墻墻角、衛生間或者是堅固的家具旁,震動停止后再撤離;家中應備好急救包、飲用水、手電筒等應急物品。”
榆華社區工作人員沈修蓮說:“我們的居民家中基本上都備有應急包,包里有口哨、礦泉水、壓縮餅干以及一些常備的藥品。緊急情況下可以讓受災人員能夠在等待救援期間積極自救。”
社區是防災減災的前沿陣地,也是實現快速響應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大理市將社區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主陣地,通過織密預警網絡、培育應急力量、創新宣教形式等舉措,切實提升基層防災能力。
“我們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創建,共創建3所國家級、30所省級、53所州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共創建6個國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區,7個省級示范社區。與市應急部門合作創建7個國家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大理市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吾先介紹說,“我們建成了3個地震綜合觀測臺站,6個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臺站,10個地震宏觀骨干觀測點,1個強震動觀測臺和4個大磁棒觀測臺,共有30多種觀測項目100多套儀器設備。每年產出連續性好、精度高、可信度高的觀測數據至少500多萬組,為我們分析預報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目前,大理市正在實施韌性城市建設項目,選擇111棟典型建筑建設127個地震觀測站,進一步推進防震減災現代化建設。”
在大理三中新建的教學樓,看似普通的建筑基座里,隱藏著數十個特殊的橡膠隔震支座——這是我市自2015年起在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強制推行的減隔震技術。10年來,這項“藏在地下的守護”進一步增強了房屋建筑抗震設防能力。與傳統抗震結構“硬碰硬”不同,減隔震技術通過隔離地震波向上部建筑傳遞,實現“地動房不動”的效果。同時,對中軟、軟弱土場地60米以上,中硬、堅硬土場地80米以上高層超高層建筑和有關重要生命線工程,對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以及緊鄰地震斷裂帶上的重要建設工程,按規定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著力構建立體化防震體系。
避險能力不是專業人員的專屬技能
而是我們每個人
都應該掌握的生存必修課
防震減災不是政府的“獨角戲”
而是需要全民參與的“大合唱”
從學校的每場演練
到社區的每次培訓
再到家庭的應急準備
只有將科學避險意識深植人心
才能在災難來臨時
筑起最堅固的生命防線
記者:大理視點節目組
編輯:楊潤婷
值周:胡亞玲 楊丹妮
主編:李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