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就業難,它的問題在哪兒?難點是在于多數人不愿意承認他這個大學上了沒用,路子選錯了。他只要內心接受這個大學上了白上,他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他的工作薪資也沒有那么差。
現在問題是什么?他老覺得我上個這么好的大學,那種高中畢業的人,做差不多的工作,都差不多的工錢,這事兒難受。這是為什么他找不到工作?這當然這是個人的理解。
如果我回到當年高考,我是理工科,第一點,我會先選專業,再選學校,最后選城市!當然,文科不一樣,先選學校,后選城市,最后說專業。
"985畢業,月薪5000"的新聞評論區里,總能看到這樣的留言:"這書白讀了!"但真相是:不是大學白上了,而是很多人至今沒搞明白高等教育的游戲規則。
2024年智聯招聘數據顯示,在同一崗位競爭中,名校生獲得面試機會的概率是普通院校的3.2倍——學歷明明在升值,為什么你覺得它貶值了?
城市就是你的第一份簡歷
我在山東某重點大學讀書時,為了參加杭州的電商論壇,要坐通宵硬座。而同齡人小王在杭州某二本讀書,大二就在直播基地兼職,畢業時手握5個offer。這不是智商差距,是城市紅利在作祟。
長三角的電商、珠三角的制造、成渝的數字經濟。每個城市都有它的財富密碼。就像種地要看土壤,找工作也得看城市基因。2024年BOSS直聘報告顯示:相同專業背景下,一線城市畢業生起薪比三四線高出37%。
那些抱怨"學歷不值錢"的人,本質上是在抱怨自己沒選對變現的碼頭。在義烏讀工商管理的學生,大二就能接觸跨境直播;在合肥學機械的,下課就能去新能源汽車廠參觀——這才是現代大學的隱藏課程。
人脈是最被低估的必修課
張教授最近很苦惱:他手頭有個銀行管培生的內推名額,居然找不到合適的學生推薦。不是學生們不夠優秀,而是平時根本沒人主動維護師生關系。
某211高校就業辦老師透露:80%的優質實習機會,都是通過教授/輔導員的人脈消化的。
記住:大學里的人脈經營不是功利,而是成年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我畢業5年后還能接到導師的行業資訊,就是因為保持了每月一次的電話問候。
那些覺得"靠實力就行"的年輕人,就像帶著冷兵器上現代戰場——不是你不勇猛,是根本不在一個維度競爭。
最近有個扎心數據:美團騎手中大專以上學歷占比達24.7%。但更扎心的是,這些"大學生騎手"平均月薪比寫字樓小白領高出30%。
問題從來不是"大學生該不該送外賣",而是我們是否敢承認:很多所謂"體面工作",不過是穿著西裝的流水線。
我認識個90后特別清醒:二本畢業直接進電子廠,三年做到車間主任,現在年薪25萬+股權。他說:"比起在CBD拿5000塊裝精英,我寧愿在車間里實打實地賺錢。"這種務實態度,才是破解就業困局的終極密碼。
顛覆性結論
高等教育絕非就業的保險箱,它僅僅是一張入場券而已。重點在于:
1. 選對城市就是選對賽道。
2. 經營人脈就是在存機會本金。
3. 放下面子才能抓住里子。
那些覺得"大學白讀"的人,其實從填報志愿那刻就錯了——他們把大學當成終點,卻不知道這只是社會競爭的熱身賽。記住:在這個學歷通脹的時代,真正貶值的不是文憑,而是固守"讀書改變命運"單一路徑的思維定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