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的一個星期二,李敏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學校。剛一進教室,李敏立刻放下書包,興奮地找到了一個叫王桂芹的同學。
李敏一邊拉著她往自己的座位上拽,一邊告訴她:“我有個驚喜給你看!”
二人來到課桌前,李敏快速翻開書包,將昨天王桂芹借給她的日記掏了出來,滿懷期待地對王桂芹說:“快打開看看!”
王桂芹心想,是什么驚喜呀,還沒細看,李敏就忍不住了:
“我爸爸昨晚上看了你的日記,還給你批改了呢!說你寫得很好!”
說著,李敏還指著日記本上面的批注說:“看!爸爸還幫你把錯別字也改啦!”
王桂芹望著一頁頁的批注,心里像小鹿一樣亂撞,把每個批注都看了一遍又一遍,當她看到結尾毛主席寫的8個大字時,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普通女學生,獲得毛主席親筆批注
王桂芹來自河北阜平縣,父親是組建縣里第一個農民支部的主要成員,媽媽也是老黨員。
從剛開學起,王桂芹就與李敏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李敏文靜而又活潑,為人真誠坦率,沒有某些干部子弟那種優(yōu)越感,和她無話不談,二人也經常一起探討學習,互相交流心得。
前幾日,王桂芹剛從鄉(xiāng)下回來,李敏纏著她要她講講鄉(xiāng)下的有趣事情,王桂芹便把自己記錄心得的日記本給了她。
鄉(xiāng)下居然有這么多有趣的事兒啊!李敏愛不釋手,白天沒看完,就跟王桂芹打了個招呼,晚上回去看,過兩天再還給她。
這天晚上,毛主席處理完公務,想做點別的事情散散心,環(huán)視屋內。這時,他的注意力被女兒李敏帶回來的一本日記吸引了。
這應該是李敏同學的日記吧!毛主席打開來細細查看,發(fā)現(xiàn)這個小同學寫得挺好!
毛主席情不自禁提起筆,開始給每一頁詳細批注,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幾個小時……
第二天上學前,毛主席把李敏喊過來,一邊叮囑她注意聽講,一邊把這本日記本交到她手里,讓李敏也好好看看,也感謝提供日記的那位同學。
李敏感到訝異,爸爸不僅完整翻看、還批注了日記內容。
那可是父親呀!父親讀了那么多的書,每天批閱的都是自己看不懂的公文,他筆下寫出了不知道多少名句,對古往今來的帝王圣賢,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觀點。
這樣學識淵博的毛主席,居然有耐心仔細查看一名中學生的日記,這怎么能不讓人興奮呢?
李敏激動萬分,剛到學校就急匆匆去找王桂芹,告訴她這個消息,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緩緩打開日記本,王桂芹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她的日記第一頁,毛主席寫下了:“每年暑假回鄉(xiāng)一次極為有益,此文寫得很好。住半月不夠,最好住一個月。”看來毛主席很喜歡少年們回到家鄉(xiāng)勞動呀!
日記的后幾篇,是王桂芹記錄在老家看到流星,并對流星產生好奇的經歷。
他看到毛主席打算寫了幾個字,想了想還是劃掉了,王桂芹猜,主席可能是想讓自己去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再往下,王桂芹寫道:“在農村住得越久,和農民接觸得越多,我就越感覺自己懂的道理越少,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毛主席不僅在旁邊畫圈,還給這段話加了波浪線。
“必須好好學習”,毛主席看到王桂芹的這句,心中十分贊賞,一個青年人能在勞動中獲得這樣的心得,對于學生來講是尤為可貴的,于是在后面畫了三個圈。
更讓人驚訝的是,在日記的第一頁和最后一頁,毛主席寫著:“原文在報刊上發(fā)表……”毛主席竟然推薦我去報刊發(fā)表!王桂芹心中驚訝和喜悅的心情交替混雜。
毛主席講的報刊,那肯定不是市井小報呀,不是一些地方性的刊物。
要知道,主席和領導人們所看的報刊,諸如《人民日報》《參考消息》等,都是重量級的報刊,刊登的都是國內的大事,或者特約評論員文章。
王桂芹雖然高興,但也十分疑惑,自己只是個中學生,連報社在哪都不知道,找誰去對接發(fā)表呢?
就在她手足無措時,這個消息就在學校里傳開了。
“ 毛主席批改我們中學生的日記啦!”同學們都驚喜萬分。他們喊著跳著,有的還激動得掉下眼淚,高興得午飯都吃不下了。
大家都想及早看看毛主席的親筆批語,剛開始,大家一個個借來日記傳閱,后來嫌這樣太慢,干脆組織了閱讀會,請朗誦最好的同學在晚自習上朗讀大家。
過了兩天,主席干脆讓李敏過來催了,這足以看出他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毛主席捎話說,讓日記送《中國青年》雜志發(fā)表。
1958年春節(jié)前夕, 稿子被送往《中國青年》,很快,編輯部給學校打來電話要看原件,拍攝了幾張珍貴的原件照片。
不久以后,王桂芹的作品《假期回鄉(xiāng)日記》在《中國青年》發(fā)表了。
這本日記,到底有什么特殊之處,能夠吸引到毛主席的注意力呢?
日記由來——一場改造心靈的勞動之旅
1957年,黨中央、 毛主席提出了“ 德、 智、 體” 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
這一年暑假, “準高三”學生王桂芹沒有選擇在北京度過這個暑假,而是聯(lián)系了家里人,說自己想回老家。
她家住在北京,屬于城市家庭,而老家在河北的農村。自打生下來,王桂芹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北京度過的,農村的生活對她來說是陌生而遙遠的。
但是少年的心也是火熱的,她決心要回到自己生根發(fā)芽的地方看一看,看看老家人們的生活,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回鄉(xiāng)勞動、生活。
王桂芹的打算,正符合“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時代號召,王桂芹的父母自然是十分支持。
不過,畢竟是城市長大的孩子,許久沒有接觸農村的勞動生活了,父母也不免有些擔心。臨行前,父母聯(lián)系好了家鄉(xiāng)的親戚,安排好了住處,叮囑王桂芹,回家要聽話。
從小在父母的蔭庇之下長大,少年不懂生活的艱難,正需要出去看看,對很多事有更深刻的了解。從北京到阜平的一路上,所見所感讓王桂芹終生難忘。
有的地方,因為夏日炎炎,土地收成減少,農民坐在土地上憂愁;有的地方,男女老幼齊上陣,辛勤勞動之下,不同的作物正在生長。王桂芹第一次感受到,生活像土地一般,是切實可感的。
但她畢竟還是一個學生,見到這種情況只能感慨,而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很快,王桂芹回到了河北老家。
巧合的是,快到家的時候,剛才還烈日炎炎的天氣突然烏云密布,一場大雨隨之降下來。老鄉(xiāng)們很開心,這個小姑娘回家來,還帶來了一場及時雨嘞。
回家就要勞動,說干就干,不可負了此行的初衷。王桂芹剛歇了一會兒,就穿上媽媽給帶的勞動服和硬底山鞋,和村民們一起去“打壩”去了。
從沒干過這類活兒的她,居然也能學得有模有樣的,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搬石頭,卸裝備這種重活兒她是干不動的,不過,她有知識啊。
正巧,幾個年輕人瞧著一塊磨盤大的石頭一籌不展。活兒干了半天,大家早就累了,這么大的一塊石頭要挪到另一塊地里,怎么解決?
王桂芹頭腦一轉,計上心頭。她找來一根結實的竹竿,又弄來一塊稍微小一些的石頭墊在地下。原來,她打算利用高中物理學的“杠桿原理”,來撬動這塊大石頭。
在大家的努力下,這塊大石頭終于動了,眾人就這樣一點點把這塊“大麻煩”移到了目的地。
“打壩”之余,王桂芹還加入了干針線活兒的行列。村里每天農活兒忙完,各家的老人、媳婦兒們都會聚在一起,一邊縫補衣物、做鞋,一邊拉家常。王桂芹也加入了她們,一起補衣服,她還學著人家的手藝,做了幾雙鞋,作為開學后給好朋友的禮物。
加入到勞動者行列以后,王桂芹第一次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和快樂。
農民們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抽空還要參加公社里面的會議,共同組織公社事務;女人們除了照顧家人,也要參加農活兒,操持家務。跟著大家一起勞動,王桂芹的腳上磨出了水泡,手上也起了老繭,她深刻感受到了,勞動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以及勞動帶來的快樂和辛勞。
雖然忙,但有一件事她從來沒有落下——記日記。
每天夜晚,就著煤油燈,揉著酸痛的腿,她還是會在桌前坐上兩小時,把一天發(fā)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都記錄下來。
這段日子是十分難忘的,她決定記錄下來,作為以后時時回憶的紀念。
整整半個月的時間,王桂芹一天都沒有休息,這樣的勞動強度對于一個長期不從事體力勞動的高中女學生而言,已經很不容易了。
她曬黑了,但是心靈也充實了,更重要的是,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都很認可她,用他們的話說:“還是咱們的人!”
誤拿日記本
臨近開學,王桂芹也離開了鄉(xiāng)村回到北京。恰好,為了響應號召,同時讓同學們從暑期的休息當中恢復過來,學校組織大家去鄰近的鄉(xiāng)村幫助農民秋收,提供義務勞動。
王桂芹可是心中暗暗高興,這不是我剛剛才結束的活兒嗎?同學們看起來繁重復雜的農活兒,她做起來得心應手。
好朋友李敏注意到了,好奇地問她原因,王桂芹告訴了她自己暑期的鍛煉,還將自己的記錄——那本日記借李敏看。
正因為如此,這本日記才讓毛主席看到。
毛主席發(fā)現(xiàn),這本日記雖然有不少錯別字,文筆也有待打磨,但卻實實在在地記錄了一個中學生主動下鄉(xiāng)村勞動,參加農村各項生產運動的經歷,內容真實可感,切實地把她參加勞動的經歷記錄了下來。
毛主席認為,這樣的勞動生活對于青年人的成長大有幫助,可以長期、繼續(xù)進行,應該給孩子一點鼓勵。
毛主席長年日理萬機,沒有太多的時間到鄉(xiāng)村里去實地了解情況,對于王桂芹日記中記錄的農村情景和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他十分感興趣。
當看到王桂芹在日記中記錄,自己主動要求前往農村,并得到了家里的大力支持時,毛主席十分高興,在旁邊畫了個圈,這代表著主席十分贊同王桂芹和母親的行為,也是毛主席一直以來細心批注的習慣。
毛主席還專門取了一張紙條夾在日記本里,這張紙條是留給他的女兒李訥和李敏的,毛主席希望這本日記李訥也能看看,看完以后交給李敏,讓李敏也仔細看一看。
這不僅反映了主席關心天下,也反映出,他十分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
時代在前進,但青年人依然需要接觸生活、接觸勞動。脫離了生活和勞動,我們就是失去了根的樹木,無法健康成長為參天大樹。
毛主席給王桂芬的細致批注雖然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但毛主席對青年人的那份濃濃的愛,依然穿越了時間,來到我們面前,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永遠要扎根于細膩的生活。
參考資料:
[1]寇廣生.有幸結緣王桂芹[J].青少年日記,2010,(01):48-49.
[2]王桂芹.毛主席批閱我的日記——一個筆記本引出一份珍藏的幸福[J].領導文萃,2000,(02):50-5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