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窺科學巨擘的
傳奇人生和偉大成就?
想親眼見到科學家們
曾經(jīng)使用的工具和設備,
一睹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
想了解他們的生活點滴,
看看科學家們
褪去光環(huán)后的平凡與偉大?
……
來“‘共和國脊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吧!
這個展覽于2024年5月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展出,展示了190余位科學家的400余件(套)實物、400余張珍貴圖片以及10余件大型展品。
該展覽近日開通了線上展館,點擊本公號首頁下端“服務精選”-“共和國脊梁”即可在線觀展。
本展覽共分為三部分:“黨對科技界的領導”“高擎精神火炬 矢志接力奮斗”“開放合作 走向復興”,另包含“漫漫采集 歲物豐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專題展”。
展覽有哪些館藏珍品?讓我們一睹為快。
紅色科創(chuàng)
點亮科技之光
無論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火熱的和平建設時期,廣大科技工作者始終匯聚在黨的旗幟下,以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為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譜寫了精彩絢麗的華章,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1950年8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在北京正式召開,圖為開幕典禮簽名旗
中:1956年,戴松恩參加十二年科學規(guī)劃會議所作報告
1956年4月,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松恩參加我國《十二年科學規(guī)劃》制定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希望他搞好小麥研究工作,語重心長地囑咐他“希望你多抓小麥研究工作,讓人人都能吃上白面?!?/p>
數(shù)十年來,戴松恩始終牢記周恩來總理的囑托。1978年,他三次撰文建議,推動了中國首部《種子法》的制定,為新中國的種業(yè)發(fā)展殫精竭慮、奮斗終生。
1978年,尹文英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后的匯報手稿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我國科技事業(yè)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一大批老科學家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昆蟲學家尹文英出席了這次大會?;氐絾挝缓螅挠⒃敿毣仡檿h經(jīng)過,認真整理出兩頁手稿。
“黨把我們當作國家主人,號召我們向現(xiàn)代化進軍,鄧副主席給我們當后勤部長,我們這些戰(zhàn)士還不奮力地戰(zhàn)斗嗎?”在手稿最后,尹文英有感而發(fā),字跡鏗鏘:“新的長征開始了!”
愛國薪火
奮斗與傳承的故事
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國和人民,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并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鑄就了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左:應崇福在歸國途中寫給導師丘爾教授的信。他在信中向?qū)煴磉_了迫切希望回到祖國,報效祖國的決心
“有一個國家叫中國,這個國家是我的祖國?!?/p>
寫下這句話的人,是我國超聲學研究奠基人應崇福。1955年,歸國途中,他致信美國布朗大學羅恩·丘爾教授,講述旅途見聞,陳述自己離開美國實驗室、選擇歸國的原因。
“如果連我這樣的人都不回去直面這些困難,那么還有什么人會去為這個所謂‘上帝都禁止’的國家服務呢?并且,如果這樣一個巨大的國家不能獨立自主,整個世界都將無法保持純潔的良心,無法維持持久的和平。”
紀錄片與沙盤相結合,讓觀眾“穿越”回“兩彈一星”年代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邱小姐”的1:1模型,為本次展出特地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九所所史館拆下運來的原件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wèi)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我國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zhàn)略決策。大批優(yōu)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jīng)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yè)中來。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距地面2900米處空爆試驗成功。同一時期,我國的導彈研制也取得重要突破,先后成功發(fā)射了常規(guī)導彈和核導彈。此后,隨著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中國航天事業(yè)開啟了新的紀元。
左:顧方舟《關于脊髓病研究的個人總結》手稿
右:顧方舟《怎樣預防小兒麻痹癥》
1957年,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了脊髓灰質(zhì)炎研究工作。1959年,第一批減毒活疫苗在中國生產(chǎn)出來,顧方舟冒著可能癱瘓的風險,以身試藥,親自喝下了第一瓶疫苗溶液;為了證明疫苗對兒童也安全,他又將疫苗給自己剛滿月的兒子喝下。
1960年底,500萬人份的疫苗在全國11個城市推廣開來,脊髓灰質(zhì)炎終于得到了控制。為了方便保存和服用,顧方舟和同事們又發(fā)明了“脊灰糖丸”。正是這顆糖丸,讓脊髓灰質(zhì)炎在中國徹底被消滅了。
在《關于脊髓病研究的個人總結》這份手稿中,顧方舟依據(jù)自己多年的研究經(jīng)驗,圍繞脊髓灰質(zhì)炎,詳細說明了當年的發(fā)病背景、相關病毒研究和實驗過程以及取得成果,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科研材料。
左:中國黃土樣本
右:劉東生手稿《新黃土和老黃土》
劉東生的考察筆記
1804年以來,國際上對于黃土的成因存在兩種學說——“風成說”和“水成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劉東生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說”。這平息了“風成”“水成”之說,為全球變化研究奠定基礎。20世紀80年代,劉東生基于中國黃土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歷史,使中國黃土成為古氣候變化記錄的最重要檔案庫,與深海沉積、極地冰芯并列成為全球環(huán)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由此拉開了將中國黃土納入研究全球環(huán)境演化框架的序幕,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為國際科學界所信服。
“黃土地是我們世世代代休養(yǎng)生息的地方,它是一個巨大的地質(zhì)文獻庫,隱含著地球環(huán)境變化的各種信息,它像一把鑰匙,能夠解開無數(shù)的謎?!?/p>
李桓英《麻風病的防治研究》項目計劃表
李桓英對麻風病研究規(guī)劃意見手稿
20世紀70年代前,在彩云之南的勐臘縣,曾存在著大小數(shù)十個長期與世隔絕的麻風村寨。1979年春天,麻風防治專家李桓英來到了這里。
“人活著就要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這樣活得才有意義?!痹谀莻€“談麻色變”的時期,她始終坦然地面對面接觸,從不畏懼。她嚴格記錄患者每天每次的服藥情況,持續(xù)了整整27個月。每一位后期來到這里的工作人員,都被如此細致完整的病案記錄震撼和感動。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臘縣的麻風患者全部治愈。李桓英實施的“短程聯(lián)合化療”經(jīng)過10年監(jiān)測,復發(fā)率僅為0.03%,遠遠低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規(guī)定的1%的標準。199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開始向全世界推廣短程聯(lián)合化療方案。
謝家榮寫給兒子的家書
科學家“家書誦讀”多媒體設備,讓觀眾現(xiàn)場聆聽一封封書信里的故事
1953年,30歲的謝學錦被調(diào)入地質(zhì)部地球化學探礦籌備組,1954年冬,他擔任化探室主任。
對于這樣的使命,謝學錦有些不自信,他對父親謝家榮說:“我是學化學的,一點不懂得地質(zhì),怎么去領導化探室?怎么能夠把工作做好呢?”
謝家榮說:“你應該發(fā)揮自己的化學所長”“用不著到野外去具體認識什么東西,做地球化學工作不需要認識具體的巖石和礦物?!备赣H特別告誡他:“Be not lost in detail(不要迷失在細節(jié)中)?!?/p>
這次談話對謝學錦一生的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62年,謝家榮給兒子寄去書信,對兒子提出的學術問題進行肯定和指導,同時也建議他“可以提出來,作為討論,但千萬不要肯定,更不要太尖銳地批評人,以免使人家不高興。”
放眼全球,讓智慧成果
舞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翅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學家在黨的領導下,不懈探索外交新路,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fā)展環(huán)境,讓科技成果造福全人類。
除了一批批館藏精品,本次展覽還包括“漫漫采集 歲物豐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專題展”。2009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中組部等11部委共同組織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15年來,已先后啟動674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采集,獲得實物原件資料14.7萬件、數(shù)字化資料34.5萬件、視頻資料47萬分鐘、音頻資料56萬分鐘,涵蓋了中國科學家在學術成長過程中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視頻和記錄中國科技發(fā)展重大事件的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藏品資源。
這里不僅是一場場展覽,更是一次次科學探索的旅程。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長河,與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對話,感受他們的激情,理解他們的堅持,學習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故事,將激勵我們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道路上,無畏艱險,勇往直前。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