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今天,三位英國科學家報告稱,南極洲上空發生了一些奇異且出乎意料的事情。
或許他們當時并不知道,他們的這次發現是20世紀最偉大的地球物理發現之一,并開啟了一段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科學故事之一。
△ 從左到右,喬·法曼,布萊恩·加德納,喬恩·尚克林
這三個科學家是英國南極調查局三位研究人員,分別是喬·法曼、布萊恩·加德納和喬納森·尚克林。
1985年5月16日,該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清晰地表明南極洲上空的大氣臭氧層出現了一個空洞。
這項成果催生了史上第一份旨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球性條約——《蒙特利爾議定書》,地球上所有國家都簽署了該議定書,毫不夸張的說它拯救了地球。
△ 多布森分光光度計
以下就是他們的故事:
長期以來,這三位科學家一直在默默地收集和分析多布森分光光度計的數據,這是20世紀20年代開發的一種外觀老舊、可以測量大氣臭氧的儀器。
起初,他們并沒有在尋找異常現象,他們只是想更好地了解南極洲的大氣。
但在1981年,他們的數據開始顯示出一些奇怪的、無法解釋的模式。
最初他們認為這種異常可能是因為多布森分光光度計出了問題。尚克林找來一臺全新的儀器,并在之后一年的一整個夏天都帶著它,觀察記錄上面的數據,以確定具體異常原因。
△ 尚克林在操作多布森分光光度計
尚克林發現,數據圖表上的數據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少了……但是他不清楚是什么地方不對勁,他懷疑這可能只是個例。
為了更好了解這個發現,他整理了喬·法曼收集的過去十年的數據,他發現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每年春天,南極臭氧濃度都比前一年略低。
之后,三個科學家共同努力,進一步證實南極洲上空的臭氧水平隨季節變化而波動。臭氧空洞通常在南極洲春季(8月至10月)達到最大,然后逐漸縮小,最終在夏季(12月)開始時消失。
△ 多布森分光光度計的圖表
臭氧層位于地球表面15至30公里的高度,是大氣中臭氧氣體濃度較高的區域。這種氣體有助于吸收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它如同一道隱形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沒有臭氧層,或者臭氧層出現一個大洞,我們將遭受更多輻射的侵襲,導致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系統受損的發病率上升。
同時這也會顯著破壞生態系統,尤其是處于海洋食物鏈底部的浮游生物,它們會受到顯著影響。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擔心氯氟烴(用于氣霧劑和制冷的人造氣體)可能正在破壞臭氧層。
不過,當時主流的理論認為,任何破壞都可能發生在熱帶地區上空40公里以上的高空,那里的紫外線輻射最為強烈。
在那里,紫外線會分解氯氟烴分子,釋放出氯原子,進而催化破壞臭氧層。
然而,尚克林等人的發現正好相反,南極洲正在發生臭氧層損耗,并且損耗速度令人眼花繚亂。
當時,學界推測很可能是因為極寒的大氣條件和極地平流層云的形成,創造了一種環境,使氯氟烴中的氯化合物變得高度活躍。
當初春陽光重返南極時,這些活性氯分子迅速分解臭氧,導致臭氧急劇變薄,即如今人們所熟知的臭氧空洞。
1986年,美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論文證實了這種復雜的化學反應,并確認氯氟烴是南極洲臭氧層破壞的直接原因。
考慮到臭氧對地球的重要性,世界各國必須團結起來,制定計劃,盡快逐步淘汰這些化學物質的使用。
△ 2024年臭氧空洞演變的3D渲染圖
最成功的國際協議
1987年,就在臭氧空洞發現公布兩年后,197個國家和歐盟簽署了世界上第一個全球環境條約——《蒙特利爾議定書》,共同逐步淘汰了氯氟烴。
更重要的是,該協定書還制定了預防措施,即通過它一樣能夠禁止那些尚未發明的、以后會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
該協定書是迄今為止唯一得到全世界國家批準的聯合國條約,被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譽為“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國際協議”。
那么,這項協議是為何會如此迅速地被執行呢?
原因很簡單,它傳遞了明確的信息,提供了直接的解決方案,但或許最重要的是,它不需要人們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 空調等的制冷依然可以找到替代品
另外,從ZZ和經濟角度來看,它也帶來了諸多益處。
臭氧層變薄使得更多紫外線到達地表,從而導致更多紫外線引發皮膚癌和白內障,因此存在公共衛生問題,而癌癥長期以來都是ZZ上的一個大問題。
制造商們也很樂意轉向替代品,因為氯氟烴的50年專利期即將到期,商人可以通過生產替代品賺更多錢。
不管怎么樣,因為《蒙特利爾議定書》,讓臭氧空洞在過去40年里穩步縮小,并且有望完全恢復(只要任何新的威脅都得到控制)。
△ NASA對臭氧恢復情況的預測
臭氧空洞何時能恢復?
著名大氣化學家、大氣科學中心前聯合主任、在《蒙特利爾議定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約翰·派爾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本世紀下半葉就有可能恢復。
之所以恢復過程緩慢,是因為有些氣體的壽命很長,而且由于年際變化,很難檢測到恢復。
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現在依然有一些非法排放的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例如氟利昂-11,時常會有所排放。
除此之外,氣候變化本身也可能使臭氧層恢復變得更加復雜,因為大氣溫度和環流模式的變化可能會影響臭氧的形成和消耗。
以及早期研究還表明,近年來日益普遍的衛星和火箭發射也可能對臭氧層產生負面影響,無論是在發射過程中還是在衛星重返大氣層時。
盡管存在這些障礙,但《蒙特利爾議定書》仍然是全球合作應對環境危機的里程碑。
它表明,只要有清晰的科學依據、協調一致的政策和國際承諾,就有可能實現有意義的改變。
最后
除了臭氧問題之外,目前地球還有一個已知的、能夠顯著影響地球生態的事件,那就是全球變暖。
不幸的是,應對氣候變化遠比臭氧問題復雜得多,它不可能靠快速解決方案或單一條約來解決,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延續,甚至越來越嚴重。
文章編譯于:
https://www.iflscience.com/this-story-is-a-good-one-40-years-ago-scientists-discovered-a-hole-in-the-ozone-layer-and-saved-the-planet-792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