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高達 文/攝)5月16日,蘇州教育博物館《館藏百年教科書展》開幕。時值“5·18”國際博物館日臨近,本次展覽以“教科書:教育的年輪”為主題,通過千余冊珍貴館藏,串聯起清末至今,中國教科書發展的百年脈絡。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以時間為軸,分五大板塊呈現教科書發展歷程。
1897年《蒙學課本》作為“中國人自編小學教科書開端”,開近代分科教育先河;《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圖文并茂,762幅蘇州畫家手繪插圖盡顯漢字之美,胡適、茅盾曾以此書啟蒙;王季烈改編的《物理學》首次定名學科,奠定近代物理教育基礎。
1912年《中華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呼應共和新政,后者十年銷量近八千萬冊成“爆款”;抗戰時期“復興教科書”在戰火中誕生,承載文化存續使命,彰顯民族教育韌性。1951年“開國第一教本”標志國家統編教材起步,華羅庚、呂叔湘等200余位專家參與編寫的1954年版教材,構建起新中國學科教育框架;《農民識字課本》記錄掃盲運動壯舉,助力千萬工農脫盲。
改革開放后,從十年制到十二年制教材的不斷完善,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這一時期,教材內容不斷更新,形式更加多樣化,為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時代的教科書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2017年,《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國家意志。2024年修訂版教材進一步優化內容,貼近時代,融入科技成就、生態文明等主題,同時鼓勵地方特色教材探索,為新時代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覽還特設“蘇州人對教科書的編寫貢獻”板塊,聚焦王季烈、葉圣陶等本土教育家。王季烈首譯《物理學》定名學科;顧樹森編寫《中華算術教科書》奠基近代算術;葉圣陶定名“語文”,開創語文教育新紀元;呂思勉、吳研因等學者的教材編寫,更將蘇州的文化底蘊融入教育血脈。
現場,蘇州教育博物館向滄浪實驗小學贈送《蘇州教育博物館藏品叢談》一書,希望孩子們能從中感受歷史文化知識的力量。嘉賓共同揭幕,承載百年教育記憶的展覽正式亮相,現場掌聲熱烈。開幕式后,滄浪實驗小學師生代表參與“博物館里的思政課”。通過講述王謝長達創辦振華女校(蘇州市滄浪實驗小學前身之一)和培養12位科學家的家族故事,學生們在情景劇與互動討論中,深刻理解“教育救國”到“科學報國”的精神傳承。
從清末的開眼看世界到新時代的立德樹人,《館藏百年教科書展》不僅是一次教育文物的展示,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過去照亮現在,讓歷史啟迪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